近日,浙江省金華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推進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新聞發佈會。發佈會上,金華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黃曄介紹有關情況。
發佈會現場 攝影 陳斌
社會救助作為民政部門履行基本民生保障的重要職能,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托底層和安全網,事關群眾衣食冷暖,事關社會公平正義。今年以來,金華市以“弱有眾扶”優享工程為抓手,持續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推進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從在冊群體向潛在群體拓展;救助模式從物質救助向綜合幫扶延伸;救助成效從“保生存、保基本”向“防風險、促發展”轉變,進一步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開展分層分級科學監測
將全市低收入人口劃分為三個圈層:第一圈層是以生活救助、專項救助、服務幫扶為主的特困人員和低保家庭;第二圈層是以專項救助、服務幫扶為主的低保邊緣家庭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第三圈層是以風險防範為主的5類潛在群體,包括近三年退出救助對象、近兩年申請救助未通過對象、近一年臨時救助對象、其他部門救助對象以及特困、低保、低邊對象的贍撫養家庭。
依託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統,將上述三個圈層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納入動態監測範圍,圍繞家庭成員、收入、財産、支出等4個維度和醫療支出增加、勞動力失業、新辦殘疾證等19項細化指標實施預警提醒。今年通過動態監測,已完成2352條預警信息的線下核查和跟進幫扶。
穩步提高兜底保障標準
建立低保標準、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其中低保標準按全省上年度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40%確定,每年由市級統一調整,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按各縣(市、區)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50%且不低於低保標準的1.3倍確定,每年由縣(市、區)自行調整。今年全市低保標準從1100元/月統一提高至1145元/月,增幅4.1%;全市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平均標準從1706元/月提高至1839元/月,增幅7.8%。1-11月全市共發放低保、特困資金4.79億元。
針對低保家庭中的“一殘一老”等特殊群體,在發放低保金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保障待遇。今年1-11月向全市1.97萬名低保、低保邊緣家庭中的殘疾人,按低保標準的30%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7493萬元;今年7月份以來,向全市1.25萬名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按低保標準的10%發放基本生活補助695萬元。
分類實施專項救助和急難救助
聚焦困難群體在助學、助醫、助居、助殘等方面的需求,會同教育、醫保、建設、殘聯等多個部門,深入推進專項社會救助,切實減輕生活負擔。今年以來,通過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因病致貧返貧防範長效機制,全市困難群眾醫療費用綜合保障率達到89.9%;綜合運用獎學金、助學貸款、生活補助、費用減免等幫扶措施,實現困難學生全學段教育資助“應助盡助”;完成202戶農村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實現房屋安全隱患從源頭髮現、管控到整治的閉環動態管理;通過舉辦殘疾人專場招聘會、創建幫扶性就業基地等措施,新增殘疾人就業1197人。發揮臨時救助“救急難”功能,針對大病、因學、因突發事故,經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後生活仍有困難的對象,通過發放一次性救助金緩解生活壓力。今年以來,全市累計為3688人發放臨時救助資金861萬元。
持續提升服務類幫扶水準
按照黨建統領、供需銜接、社會參與的原則,統籌政府和社會多方力量資源,建立面向低收入群體提供綜合救助幫扶的縣級社會救助聯合體10家,入駐政府部門、群團組織、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等319家幫扶單位,梳理精神文化、照料關愛、環境改善、發展支持等共7大類20余項的服務類幫扶目錄。通過實施探訪關愛、微心願徵集、站點受理等方式,廣泛收集困難群眾合理化需求,並與服務資源和幫扶項目進行供需匹配,形成“需求發現-評估核實-資源匹配-精準服務-評價反饋”的全鏈條幫扶。今年金華全市已累計開展供需匹配5.7萬餘次,實施服務類幫扶項目274個,覆蓋困難群眾4.1萬人 初步構建起多元主體參與的“物質+服務”綜合幫扶模式,有效提升困難群眾的生活品質。(文 方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