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合肥新能源汽車産業迅速發展,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最多、産業規模最大、産業鏈佈局最快、供應鏈最完整的區域之一。充電樁建設是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關鍵,被視為“最後一公里”,完善充電系統有助於緩解消費者的里程焦慮,擴大電動汽車消費市場。
近日,在新糧倉小桔充電站,圍繞“如何讓合肥新能源車主充電更方便”議題,合肥市政協將直播間搬到了戶外停車場,沉浸式開展了一場線上協商議事活動。市政協委員朱家偉、市工信局汽車處副處長樊興龍、合肥充電公司副總經理陳晶晶、安徽綠酉道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桑仕平等嘉賓,與廣大網友在線互動,共同探討如何提升充電服務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截至11月底,合肥市已建成各類充電設施超過24萬台,其中公共充電設施超過2.6萬台,基本形成了城區2公里內的充電服務圈。”樊興龍首先介紹了充電樁設施的建設現狀。他表示,未來將持續增加充電樁的數量,併合理優化佈局,特別是在鄉鎮和老舊小區;同時在主要景點和幹道沿線建設綜合補給站,以提升充電樁的覆蓋率,構建高品質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續航焦慮”是困擾新能源車主的老大難問題。桑仕平建議引入超快速充電技術,以顯著提高充電效率。他指出,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用戶對充電速度的要求日益增加,在公共充電站部署超充和換電等設備顯得尤為重要。
陳晶晶表示,要持續優化充電管理APP,提升用戶的整體使用體驗。簡化操作流程是關鍵,特別是在當前智慧手機普及的背景下,用戶希望能夠快速、方便地找到充電樁並完成充電。充電APP要提供更加清晰的使用指引,包括詳細的操作步驟、實時充電樁狀態信息和導航功能,確保不同年齡段的用戶都能輕鬆上手。
光儲充一體化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對推動清潔能源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提升整體充電服務的品質和效率是吸引更多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因素。朱家偉建議進一步探索光儲充等新技術的應用,為新能源車主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充電方案,通過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努力降低充電成本,從而提升電動車的經濟性。同時,朱家偉呼籲各方共同努力,推動充電網絡的建設與升級,以支持綠色出行的發展,並助力實現更高水準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姚晴 彭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