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武清融媒
春節將近,程立東又開始為節慶期間的演出做準備和安排。作為天津市級非遺、大孟莊鎮寺各莊“竹馬會”的傳承人,程立東每到這時都會感慨,一年又一年,曾經一起“跑竹馬”的會員們從年輕到年老,熱情卻絲毫不減當年。“您看,程師父把髯口一戴,是不是特別有派頭!”化粧室裏忙著幫夥伴盤頭的阿姨笑著説,“程師父這麼多年一直都扮‘毛延壽’,化完粧跟年輕時候一樣精神。”
“竹馬會”表演
“竹馬”是一種竹竿製成的古代兒童玩具。多年來,經過民間藝人的創作和改良,在吸取和融合了傳統戲劇音樂、唱詞和粧造後,“竹馬會”表演逐漸演變成了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表演節目。
“您要問為什麼毛延壽也跟著昭君娘娘出塞呀?我想應該是老藝人們在改編故事的時候,覺得毛延壽受到的懲罰太少了,應該也跟著昭君到塞外吃點苦頭吧!”程立東對於表演多年的故事,有著自己淳樸的理解。除了昭君和毛延壽,“竹馬會”的角色還有男頭馬、女頭馬、兩名迎親使者、兩名宮女以及一名打傘丫鬟,各自有特色鮮明的粧造和不同顏色的竹馬道具。
“竹馬會”表演
直到七八年前,程立東還在親手製作竹馬。最傳統的竹馬製作工藝複雜,需要挑選竹條作為骨架,經過煙熏火烤,彎成適當的形狀,綁扎之後再用紙裱糊,加上其他配飾,一匹匹竹馬顯得活靈活現。
“真的很費事!”程立東説,“純手工做一匹竹馬起碼要一週的時間,表演的時候碰了、擠了就廢了。所以現在我們都買鋼絲結構的成品,結實耐用,分量也輕,節約了很多成本 。”這樣的話,手工做竹馬的技術不就失傳了?其實,程立東掌握的竹馬製作手藝是自己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當年我父親那一輩,有相當多的歷史資料都丟失了,後來我接手了‘竹馬會’,才自己畫圖紙,把手工做竹馬的技術還原出來。”程立東説。
程立東親手製作竹馬
竹馬看起來輕巧,全套裝扮起來卻不容易,竹馬並不是用來“騎”的,而是需要演員借助工具挂在身上。在肩膀上纏背帶,將背帶穿過竹馬內側暗藏的環扣,至少要兩人配合才能穿上;在腰間圍上代表馬鞍的布,搭在馬身兩側,上面有寫意的靴子圖案;再穿上角色的服裝,把所有“機關”遮蓋住。做完複雜的準備,在表演中保障完成動作、變換隊形的情況下,還不能讓粧造穿幫,需要長時間的刻苦訓練才能成功演出。
程立東今年54歲,15歲開始學藝,18歲正式扮演“毛延壽”,出師的條件除了要掌握基礎的身段動作,最重要的是要起到掌控全場的指揮作用。“像小車會、高蹺會的表演,都是聽鑼鼓點的指揮。我們在跑竹馬的時候,所有人都聽我這個護手的指令。我這鈴鐺一響,鑼鼓變成哪個場門兒、怎麼變隊形、做哪個動作都有講究。在一起表演這麼多年,大家都很有默契。”
“竹馬會”的化粧室裏展出了過去的演出照片,曾經參與表演的會員大多是青春靚麗的年輕人。“我們當年的入會門檻很高,許多來報名的都是附近縫紉廠的工人。”現在最年輕的會員只有12歲,已經跟程立東學習了兩年。“我孩子跟我練過,但是跳得不好看、不像樣,哈哈!不過沒關係,有徒弟能把咱們的好東西傳下去就行啊。”程立東希望“竹馬會”有一天能走進校園,讓更多孩子能感受非遺的魅力。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在天津武清北運河畔傳承了200多年的寺各莊“竹馬會”,為人民增添了許多節慶的熱鬧與美好的回憶。大孟莊鎮始終堅持在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推動寺各莊“竹馬會”等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除了春節期間在鎮上的演出,每年的中秋、國慶期間,程立東和“竹馬會”也會到古文化街和鼓樓參加花會展演。“這些年來邀請我們表演的機會越來越多了,真想帶著我們這群老夥伴走得更遠,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我們,咱們還得接著跳啊!”程立東深情地説。(文/圖 武清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