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最古老、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即將來臨,台灣地區發生了兩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同時也發人深省。日前,台北市政府公佈蛇年春聯,以“蛇馬龍鶴”為題,閩南話諧音“什麼都好”,象徵新的一年充滿好事、令人期待。然而,民進黨台北市議員陳怡君卻借此大酸台北市政府捧“馬”,批此春聯含有“偷渡”大陸乒乓球選手“馬龍”名字之意,具有“文化統戰”的味道。還有另一條消息稱,台灣零售商Costco(台灣稱“好市多”,大陸稱“開市客”)不久前在公司官網刊登年菜預購廣告,英文介紹寫的是“Chinese New Year”。某親綠網紅隨後發信給好市多,讓好市多“考慮到用字精準的重要性”。而好市多在不到7小時,就將台灣官網原本的“Chinese New Year”改為“Lunar New Year”。
民進黨及其綠營網軍“逢中必反”不是新聞,現在居然連看到幾個字詞也能望文生義、大作文章,讓人啼笑皆非。中時新聞網發表主筆評論指出:就像最近要把台北101改名為“台灣101”,民進黨要不是執政太久、吃飽太閒,否則就是嫌預算太多,一再把“抗中保臺”的腦筋動到改名頭上。一張春聯竟被民進黨議員認為藏著“文化統戰”味道,民進黨就別再胡扯了!
就春節的英文翻譯問題,民進黨當局近年來已經是多次興風作浪。此舉引發島內輿論反彈。有不少網友表示,春節寫為“Chinese New Year”有什麼問題?明明就是中華文化的春節,為何硬要“去中化”?台灣立法機構前民意代表蔡正元發帖指出,好市多向“台獨”屈服,真的不值得讓人尊敬,是無知加愚蠢的做法。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區桂芝表示,台灣有些人碰到“中”就抓狂,實在是一點理智也沒有。那如果名字裏有“中”的人,是不是也要改掉?中天新聞評論表示,為了“去中化”,連英文也遭殃。台灣民眾就想問,每天玩意識形態的文字遊戲,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搞經濟、拼民生?
為謀取政治利益,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分裂勢力長期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大搞“文化台獨”,可謂喪心病狂。任何與“中國”“中華”“大陸”等有關的名稱、符號,都被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去之而後快。賴清德去年5月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更是力推“去中國化”,行徑更為惡劣、手段更為直接:要求島內大專制軍校通識教育刪除“中國現代史”課程,改為所謂“世界歷史”,並縮減相關課程含孫子兵法的學分,讓軍校學生看不到抗戰的歷史;大肆紀念荷蘭殖民者“登陸”台南400年,妄稱1624年是“台灣全球化的開端”,卻頻頻給民族英雄鄭成功貼上所謂“殖民者”的抹黑標簽;將媽祖、保生大帝、關帝爺、神農大帝等民間信仰和兩岸宗教民間信仰文化交流打上所謂“對臺統戰工具”的標簽,力圖減弱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綠營媒體集體對“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消音”……
台灣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飲食習慣、風俗民情等幾乎都源自大陸,台灣民眾平日生活樣態均延續著來自大陸的文化和根脈。在台灣,端午、中秋、春節早已明定為假日,民眾保留著假期吃粽子、月餅、水餃的習俗;農民的農作、民眾的養生多依二十四節氣順天應時等,可説台灣處處充滿“中國元素”。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客、“青鳥”們血管裏流著中華民族的血,長著華夏子孫的臉,説著中國話,寫的也是漢字,想必家裏也會過春節,卻想盡一切辦法“逢中必反”,可謂數典忘祖、無恥之極。但無論他們如何操弄,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歷史和事實不可能被更改,而台灣民眾血液裏的中華文化基因更不可能被抹去,老百姓因文化傳承而養成的生活習慣更不可能因此而改變。民進黨當局為了一已私利逆流而動,必將自食惡果!(作者:左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