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政協委員和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推動耕地品質的全面提升,為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提供有力支撐。”1月15日,合肥市政協委員、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喬玉強在參加合肥市政協十五屆四次會議期間,就如何提升耕地品質、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等建言獻策。
合肥市政協委員、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喬玉強
作為長期研究耕地保護與利用的專家學者,喬玉強表示,耕地作為最重要的農業生産要素,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然而,近年來,我國耕地資源面臨著資源消耗、生態退化等多重威脅,部分地區耕地退化問題逐步顯現。不僅影響了糧食産能的提升,也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了潛在風險。
“應優化高標準農田、種養循環、地力提升等項目的頂層設計,加強建後效果評價,尤其是耕地品質評價以及後期維護管理機制。”喬玉強強調,當前很多項目在設計上存在“重工程建設、輕科技投入”問題,導致項目效果難以持續。因此,他建議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實施土壤改良與地力培肥工程,並統籌考慮灌排系統設計,確保項目能夠長期發揮效益。
喬玉強指出,不合理的耕作及施肥習慣是導致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他提倡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基肥與追肥結合的高效施肥模式,並鼓勵合理輪換茬口、擴種豆科和綠肥種植等用地養地結合的方式。
針對當前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存在機構數量減少、推廣人員減少、高齡化、低學歷等問題,喬玉強建議,要實施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能力提升培訓工程,加大骨幹技術人才培養力度,並鼓勵高校採取“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方式,充實基層農技推廣後備力量。同時,他還提倡加強對種植大戶及農機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確保他們真正能夠學到技術並應用到實際生産中。(文/圖 劉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