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新中式服裝成為潮流。在重慶沙坪壩區,有一家隱藏在巷子中的旗袍店,純手工製作的手藝流傳了百年。2019年,傳承了四代人的旗袍製作技藝成為沙坪壩區非物質文化遺産,戳視頻,一起去看看傳統旗袍製作的傳承與發展。
這是一家隱匿在重慶沙坪壩天星橋巷子中的百年旗袍老店,沒有指路的標誌,也沒有廣告牌,靠的是口口相傳。
顧客 付寶嬋:我平時有穿漢服的習慣,但是家裏還沒有置辦過旗袍,所以很好奇就過來看一下,今天還接觸到了傳説中的香雲紗,摸起來很舒服。
這家百年旗袍店的當家人叫蔣玲均,今年61歲,大家都喜歡叫她“蔣姐姐”。別看她現在做旗袍的手藝精湛,年輕時,她對旗袍製作並不感興趣。
蔣玲均大學學的是服裝設計,畢業後,她開了一家製衣廠,幾年後,她發現流水線生産的服裝時尚、標準,卻似乎少了些特色。回到店裏,她發現外婆和母親仍在堅持手工製作,於是,她放下工廠,跑回家,開始學藝。
一件手工定制旗袍,要先對身體的38個部位仔細測量、再根據客人的特點、選擇的面料進行設計,師傅們一針一線需要15天、100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件旗袍。這樣的慢功並沒有影響訂單,這個春節,店裏的訂單是平時的3倍多。
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熏染,旗袍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京派、海派和蘇派。京派端莊典雅,海派時尚洋氣,蘇派精緻秀麗。而山城重慶以其獨特的地形和文化,發展出一片式的“渝派”旗袍。
沙坪壩非物質文化遺産君臨旗袍傳統製作第三代傳承人 蔣玲均:渝派旗袍它是一塊整布做的,因為要爬坡上坎,太寬鬆了看不到婀娜多姿的身材,太緊身了爬坡上坎又不方便,要勞作的話渝派旗袍剛剛好遊刃有餘。
5年前,90後小夥兒李紳源從東北慕名而來,店裏的旗袍、傳統製衣工具和師傅們的手藝,都吸引著他,於是,他決定留在店裏學藝。
沙坪壩非物質文化遺産君臨旗袍傳統製作第四代傳承人 李紳源:因為喜歡這份工作,我不會覺得累,也不會因為自己做了一件旗袍價值有多高而驕傲,不會因為客人多出錢而加快速度去做,就是在做旗袍。
如今,蔣玲均不僅收了年輕的徒弟,還和他們一起創新手藝,大家嘗試過在旗袍上增加國畫或手繪作品,並在原有的工藝基礎上增加翻花邊、訂珠片、鏤空等工藝。旗袍上的花紋還會用蜀繡等傳統技法,體現歌樂山紅梅、重慶山水等具有重慶特色的元素。隨著店裏客人的年輕化,他們還用耐用面料製作出更適合在日常生活中穿著的旗袍。
店裏還會不定期舉辦講座、親子活動,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做手工,用重慶人特有的方式交流、學習,了解中國服飾發展的歷史。
余芯芯是店裏的常客,今天她又帶著5歲的女兒來店裏改旗袍。
客人 余芯芯:家裏挺多旗袍的,把我的那些老旗袍給放大一下就又能穿了,還挺開心的。
現在,不僅國內有更多的年輕人愛穿旗袍,喜歡旗袍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十多年來,蔣玲均的旗袍店已接待了來自全球138個國家的賓客。
西班牙留學生 海浪:它們穿上去非常舒適而且穿在女士身上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歡。
西班牙留學生 大山:我非常喜歡這件衣服,我看過很多中國電影,它讓我想起了中國文化裏的功夫。這些漂亮衣服,讓我們更好了解中國服飾和各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