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湖南省耒陽市灶市街街道零洲社區灶豐育秧工廠內,機器馬力全開。擺盤、放土、噴淋、投稻種、覆土……農戶們嫺熟地配合育秧生産線開展自動化育秧工作,為春耕育秧按下“加速鍵”。
耒陽市灶豐育秧工廠內,育秧生産線正開足馬力生産 供圖 耒陽市委宣傳部
灶豐育秧工廠負責人羅環説,全自動育秧生産線日産可達1-1.5萬盤,可供300-500畝大田移栽,育秧秧苗效率是人工育秧的10倍。與傳統方式育秧相比,“工廠化”育秧集標準化、自控化為一體,可控性強,利於保障全年糧食穩定增産。早稻育秧連棟溫室大棚除了用於育秧外,還可以培養食用菌、種植蔬菜等。“一棚多用,還能增加收益。”
“基地有6個大棚,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每年3月份到7月份是育水稻秧苗,7月份之後,我們就利用閒置的大棚種植辣椒和雲耳。”羅環説,通過利用物聯網與大數據,大棚可實現智慧環境控制、精準灌溉和智慧施肥等,為作物生長提供最佳條件,不僅使蔬菜品質更為穩定,還能錯峰上市,使蔬菜價格更有優勢。“育秧和蔬菜采收都需要人工,還能帶動周邊農戶就業增收。”
羅環正在查看大棚溫度和濕度 供圖 耒陽市委宣傳部
“在這裡幹活不僅離家近,還能增加收入,補貼家用。”零洲社區段菊鳳邊搬運著育秧盤,邊高興地説。
作為一名“00後”新農人,羅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引進新機器、新技術,提高現代農業機械化率,推動農業生産提質增效。
步入連棟溫室大棚,羅環在新翻的土地旁算起經濟賬:相比傳統種植,連棟大棚實現了工廠化生産,大棚種植溫度、濕度、光照都可以控制,成本下降20%,施肥利用率提升30%,畝産值提高20%。
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耒陽市用科技重塑傳統農業。正如羅環所説:“科技讓農業種植擺脫了過去靠天吃飯的困境,打破了人們對於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
這片滿是科技元素的田野,生動展現著耒陽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文 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