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湖南衡陽縣機關事務和接待中心的智慧監控大屏上,一組實時刷新的數據引人注目:截至2月底,該縣通過創新構建“實體+虛擬”"雙軌公物倉體系,推進資産共享調劑,累計節約財政資金853萬元,國有“三資”盤活收益達23.38億元。
作為衡陽市唯一一個被列入全省首批27家公物倉創新建設單位,衡陽縣于2025年初建成總面積600平方米的智慧化集中倉儲中心,同步上線虛擬資産管理系統,形成“線上+線下”協同運作模式。系統數據顯示,目前全縣186家行政事業單位已完成資産數字化建檔,累計入倉資産2393件。其中,157件辦公設備通過智慧匹配實現跨部門流轉,節約新購資金36.69萬元。
衡陽縣智慧化集中倉儲中心一角 供圖 衡陽縣委宣傳部
“我們正著力打造國有資産全生命週期管理閉環。”衡陽縣機關事務和接待中心主任洪思薇介紹,該縣由常務副縣長牽頭組建聯席會議,紀委監委、財政等多部門協同,創新建立“四三二一”管理機制,構建起資産管理“大體系”;通過智慧巡檢系統與人工核查相結合,已發現並整改資産閒置問題多處,其中某單位空置辦公用房經調劑再利用,直接節約財政資金超百萬元。
在位於縣城核心區的實體公物倉內,從辦公桌椅到特種設備均配備電子標簽,各類資産分類編碼明確。“這套智慧管理系統能自動追蹤資産流向,預警閒置風險。”技術人員現場演示時,大屏實時顯示入庫資産使用狀態,為跨單位調劑提供決策依據。
如今,改革成效已轉化為真金白銀的財政收益。數據顯示,2025年1-2月,衡陽縣已掛牌處置國有土地8宗,成交4宗,盤活收益3.61億元;掛牌處置國有礦産資源2宗,成交1宗,成交金額為8400萬元,較起始價增幅近134%,實現2025年“三資”盤活“開門紅”。特別是2025年2月底,該縣疾控中心通過系統匹配,精準獲取價值220萬元的辦公設備和傢具,大幅縮短了採購時間,節約了財政資金。
“我們正探索如何把公物倉模式向公共服務領域延伸。”衡陽縣財政局負責人劉三元説,該縣正計劃將大型會議物資、臨時機構設備納入統一管理,進一步壓縮行政運行成本,為全省縣級單位資産集約化管理提供“衡陽縣樣本”。(文 陳曙霞 胡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