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是2016年7月國家批復的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也是我國《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確定的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之一。
春回大地,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湖南邵陽區域也綻放生機,國際在線湖南頻道聯合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邵陽市委宣傳部,推出《美麗中國南山行》系列報道,展示其自試點以來近十年間取得的豐碩成果。
崀山與油菜花交織成的美景 攝影 李芳森
湖南邵陽新寧縣,世界自然遺産地崀山屹立於此。
崀山之下,油菜花開,點綴起這片走過億萬年曆史的丹霞風景,一紅一黃裏,豐富了大地上的自然美學;
崀山之上,朱鹮破空,湖南消失百餘年的生態場景得以重現,一動一靜間,彌補著中亞熱帶森林系統的完整性。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朱鹮被列為瀕危保護等級,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人們稱之為“東方寶石”。
崀山,山之良也;朱鹮,鳥之珍也。二者的結合,是自然美學和生命哲學的深刻呈現。
飛翔中的朱鹮 供圖 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翻閱湖南明清地方誌,朱鹮的翅影時常掠過。中國歷史動物地理學先驅何業恒認為:在18世紀初期之前,洞庭湖西南、沅江下游和中游、資水下游地區都有朱鹮分佈;因為生態環境破壞、耕作方式變化等種種原因,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朱鹮在湖南絕跡。
而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的設立,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必要之舉,這讓朱鹮重新翱翔在湖南的天空之上,成為不可或缺的職責。
“自2022年起,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崀山片區實施開展朱鹮野化放歸行動,已分2批次野化放歸朱鹮24隻。”崀山片區朱鹮保護站監測員李凱,便是從彼時開始從事朱鹮監測工作。“朱鹮已進入繁殖期,會輪流外出覓食,巢裏時刻都有至少一隻成鳥守著。”
每年2月至6月是朱鹮的繁殖期,也是李凱工作的重要時期。為確保朱鹮卵成功孵化和幼鳥健康成長,李凱和其他監測員們對每個朱鹮巢實施24小時監測,以確保溫度、濕度等各項條件符合朱鹮孵化要求,並防止天敵和人為干擾。
工作人員通過高清攝像頭隨時掌握朱鹮狀態 供圖 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而飼養員們則在朱鹮的固定棲息點附近水域,投放小魚等,為待産和育雛的朱鹮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營養補充,保障它們的體能。
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嚴格日常巡護,守護好其中的珍稀動植物。該局通過出臺管理辦法,按照“分片分區、包乾定責、輪班值守”原則,建立了“下屬事業單位職工+生態巡護員+綜合執法支隊+執法大隊”四位一體巡護機制。
“每座山都有護林員,每個村也有監測員。”李凱深知朱鹮的生活習性,清楚它們的生活範圍一般選在村莊附近的樹林裏,與人類保持若即若離的狀態。“所以我們會告訴石田村村民,朱鹮是‘吉祥鳥’‘富貴鳥’,它們會給村裏帶來好運氣。”
當地淳樸的村民們達成了一份共同的默契——在朱鹮活動區的每畝稻田中留出一分地,作為它們的覓食區域。這便是崀山片區實施的“鹮田一分”項目。
2023年底,“鹮田一分”項目升級為“魚稻輪作”覓食區,將覓食空白區域提升至50%,以改善朱鹮覓食環境,提供更加豐富的食物來源。
“魚稻輪作”水田邊的朱鹮 攝影 羅先武
在村民的守護下,朱鹮也為村民銜來“好運”:人、鳥、田、林和諧相依的美麗畫卷,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賞。石田村也通過産業融合,推進了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2022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2.8萬元,同比增長33.3%,帶動了全村50余人就業,實現當地群眾人均增收1萬餘元。
陽春三月,崀山片區放歸的朱鹮已完全融入當地,第三代朱鹮正等待破殼而出。這裡的朱鹮,基本成為全球緯度最低的可自我維持的朱鹮野外種群。
春光溫暖,油菜花香,朱鹮振翅,露出翅膀後部和尾羽下側的朱紅色,耀眼而熱烈。(文 李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