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浦,與世界‘雙向奔赴’”
來源:海南日報  |  2025-04-09 10:43:22

  原標題:洋浦經濟開發區用好政策優勢,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奮力打造海南自貿港“樣板間” “在洋浦,與世界‘雙向奔赴’”

“在洋浦,與世界‘雙向奔赴’”

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

“在洋浦,與世界‘雙向奔赴’”

在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工人對成品油進行包裝。圖片均由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元才 攝

“在洋浦,與世界‘雙向奔赴’”

  每天從海底“挖泥”至少8小時是一種什麼體驗?4月7日,洋浦港區航道改擴建工程現場,“浚海5”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挖泥長黃光勇坐在高出海面5層樓的操作間裏,緊盯螢幕,擺動操作桿,操縱耙爪把海底的泥砂吸到船艙,直至挖掘深度達到設計疏浚底標高。“我們正在把一條小路拓寬成海上高速公路,項目建成後將保障20萬噸級船舶順利入港。”

  在洋浦,把“小路”拓寬成“高速公路”的事並不鮮見。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小鏟灘港區考察時強調,振興港口、發展運輸業,要把握好定位,增強適配性,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推動港口發展同洋浦經濟開發區、自由貿易港建設相得益彰、互促共進,更好服務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共建“一帶一路”。

  從初步形成港航物流産業集聚區,到打造石化新材料等千億級特色産業集群,再到先行先試企業不斷落地開花,洋浦正不斷發揮海南自由貿易港“樣板間”的示範引領作用,展現自貿港建設的蓬勃風貌。

  建設深水良港 “保障20萬噸級船舶順利入港”

  “每天挖泥覺得枯燥嗎?”面對這個問題時,黃光勇説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沿著海岸線深耕很有成就感。”

  成就感源於何處?黃光勇説,海上高速公路看不見卻極為重要,航道改擴建工程就是要把航道挖深、挖寬,為大型船舶安全到港掃清障礙。“原來港區深度不足8米,限制了大宗船舶安全到港。現在我們挖到17米左右的深度,能保障20萬噸級船舶順利入港。”他説。

  坐在高處作業,疲憊之餘,黃光勇喜歡遠眺百米之外的海南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也親眼見證港口擴建工程(一階段)一期工程的建設發展:“我剛來時,他們還在開展土建施工。一轉眼,堆場鋪設好了,岸橋架好了,變化特別快。”

  不久前,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工程(一階段)一期工程通過竣工驗收。作為海南封關運作的關鍵基礎設施,該工程新增了1個20萬噸和1個15萬噸集裝箱泊位。在項目一年多的建設期裏,承建方中交四航局技術部部長吳寶松用厚厚一沓施工日誌,記錄工程建設重點難點:比如港口周邊海域清淤時,火山石打壞運輸管道;沉箱安裝時遇到的北部灣暗流問題等。

  面對困難,項目建設者們沒有退縮,而是組織起由技術骨幹、科研人才和一線工人組成的人才團隊大膽創新,破解施工瓶頸。“施工過程中我們申請了18項專利,比如絞吸船的石頭分離裝置、破碎裝置等,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吳寶松説。

  船隻往來停靠,集裝箱進進出出……如今的洋浦港熱鬧非凡,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達200萬標箱,躋身全國主要港口20強。

  釋放政策紅利 “企業運營成本一降再降”

  先行先試的自貿港政策成效如何?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斯卡公司)董事長張慧頗有發言權。該公司是全國首家享受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的試點企業。

  4月7日,位於洋浦經濟開發區保稅港區的澳斯卡公司生産車間,智慧化生産線高速運轉,工人在崗位上熟練操作設備,從原料預處理到精細加工再到成品包裝,每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進行。

  “不久前我們還體會到了新政策帶來的便利。”張慧説,今年2月該公司生産的一批食用菜籽油,在海口海關所屬洋浦海關關員監管下完成取樣送檢後出區內銷。這標誌著海關“進口食品及原料‘三同三溯’監管新模式”創新舉措正式落地實施。

  “三同三溯”監管新模式可為貨物節省約70%的通關時間。“公司二期生産線快投産了,産能將進一步擴大,油品出區環節急需更便利的措施。洋浦海關‘三同三溯’監管新模式,避免産品出區不及時,有效化解産品大面積積壓造成的停産風險。”張慧説,這樣的服務送上門,讓公司切實暢享到海南自貿港的政策紅利。“在洋浦,開放的政策和優質的服務,為我們搭建與國內外企業合作貿易的橋梁,與世界‘雙向奔赴’。”

  面積2.23平方公里,累計註冊企業超6000家,洋浦保稅港區的“人氣”很旺。

  “這裡諸多先行先試的政策,讓運營成本更低。”海南紅焱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大飛説,以公司進口牛肉為例,該項關稅為12%,適用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綜合各種成本後,在洋浦加工的成本較內地低8%左右,而疊加使用“兩個15%”所得稅等其他自貿港政策後,企業運營成本還將再下降,“這樣的政策紅利,哪個企業吃著不香?”

  政策“含金”,吸引企業匯聚。如今,這一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樣板間”已培育形成健康食品、高端旅遊消費品、先進製造和數字服務貿易等多種業態,正由政策“盆景”變産業“森林”。

  “鏈”上凝聚合力 “‘隔墻供應’材料隨到隨産”

  從隔壁“進貨”到自家生産是什麼體驗?海南巴陵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陵化工)總經理康錚的答案是實現效益最大化。

  位於洋浦石化功能園區的巴陵化工,與海南煉化百萬噸乙烯項目(以下簡稱煉化乙烯項目)僅一墻之隔。由於離得近,原材料通過管道運輸,便可從煉化乙烯項目直達巴陵化工的生産線上。經過流水加工,一袋袋熱塑橡膠便可裝袋出廠。

  “就像坐上‘快車’一樣,材料隨到隨産,省了很多運輸成本。”康錚介紹,乙烯被譽為“石化工業之母”,是石油化工産業的核心。巴陵化工將煉化乙烯項目生産的苯乙烯、丁二烯等産品作為原材料,直接新建裝置技術路線承接,實現隔墻供應,就地轉化,降低原料成本及物流成本,産業鏈共生互補循環,實現上下游整體效益最大化。

  像巴陵化工這樣生産原料“隔墻供應”,是眾多新材料企業在洋浦落戶的真實感受。而在源頭工廠——煉化乙烯項目廠區內,只見設備高速運轉,機器轟鳴不絕。

  海南煉化聚烯烴部經理劉宏偉用兩組數據,説明瞭石化新材料産業在洋浦的飛速發展:2023年2月該項目投産,實現了海南乙烯工業“零”的突破,如今可每年為産業鏈下游提供超過270萬噸化工新材料産品。

  從“0”到“270”萬噸,這背後,産業鏈的補鏈強鏈尤為關鍵。“這是一個讓企業和企業、企業和園區實現資源互補、互促共贏的過程。”劉宏偉説。

  在煉化乙烯項目等助推下,2024年,洋浦石化新材料先進製造業産值突破千億元,躋身千億級製造業集群。(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夢曉)

編輯:甄鏡媛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