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桂東縣以玲瓏茶打造生態富民之路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4-11 19:16:30

  雲間一盞茶,萬畝清風來。

  4月12日,由湖南郴州市總工會、郴州市農業農村局與桂東縣人民政府聯合打造的“郴州市手工制茶技能大賽暨桂東縣‘茶文化’”旅遊季啟動活動將在桂東縣清泉鎮啟動。

  高山論茶,戀上高海拔!

郴州市桂東縣“玲瓏茶”打造生態富民之路_fororder_圖片3

桂東縣清泉鎮萬畝茶園 供圖 桂東縣委宣傳部

  清泉鎮的萬畝茶園是玲瓏茶的核心産區,300餘年的種茶歷史,讓這片土地浸潤著茶文化的芬芳。桂東縣正是依託“玲瓏茶”這一國家地理標誌産品,根植茶文化,延伸産業鏈,築實“綠”産業,讓茶香潤遍泉江,成為鄉村振興的“金葉子”。  

  千年茶韻,非遺煥新生

  4月11日清晨,清泉鎮萬畝茶園籠罩在薄霧之中,茶農指尖翻飛,鮮嫩的芽尖落入竹簍,空氣中瀰漫著沁人心脾的玲瓏茶香。

  玲瓏茶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相傳玲瓏山上曾有“山母仙”騎馬傳授制茶技藝,至今山頂仍留有“馬歸槽”的傳説遺跡。這種高山雲霧茶,以“形如環鉤、奇曲玲瓏”著稱,沖泡後湯色清亮,滋味醇厚回甘,富含氨基酸、茶多酚等營養成分。  

  2012年,玲瓏茶製作技藝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傳統工藝包含“八道工序”——選芽攤放、殺青、清風、揉捻、初幹、整形提毫、攤涼回潮、足火烘焙。如今,桂東茶人在堅守古法的同時,引入智慧萎凋機、光譜色選機等現代設備,讓玲瓏茶品質更上一層樓。

  清泉鎮萬畝茶園裏,處處是茶農採茶的身影;茶葉交易市場內,茶農與茶商熱鬧交易;88家茶作坊忙個不停,生産線連軸轉,玲瓏茶不斷産出。

  2025年,明前茶每斤售價突破2800元,仍供不應求。  

  茶旅融合,青山變“金山”  

  “以前種茶只為糊口,現在茶園成了景區,遊客來了,收入翻了幾番!”清泉鎮茶農鐘春蘭笑著説。

  近年來,桂東縣打造“茶香走廊”,把清泉、橋頭打造成茶葉專業鄉鎮,串聯起13個茶村、1個茶史館及全縣1000余家民宿,形成集觀光、研學、品鋻於一體的茶旅融合模式。  

  在泉江沿岸的茶園裏,遊客不僅能體驗採茶、制茶,還能聆聽客家採茶調,感受“茶歌對唱”的獨特風情。

  2024年,全縣茶旅接待遊客超60萬人次,帶動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  

  科技賦能,綠葉富萬家  

  桂東現有茶葉種植面積14.9萬畝,11家茶葉規模加工企業,帶動14個茶葉專業村,採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打造了“萬畝玲瓏茶葉觀光園”“三十里茶葉走廊”,建有清泉觀光園、夏丹鵝頸茶園、橋頭紅橋茶園、甘坑茶園等四個標準化茶園,年産幹茶4700噸,綜合産值突破5.2億元,每戶茶農年保底增收1.5萬元。   

  走進清泉、橋頭,玲瓏王、青悠園、一葉神、橋園春、寶宏雲霧等茶企生産車間內,全自動生産線正高效運轉。

  桂東創新研發茶多酚含片、茶葉面膜、茶酒、茶香粽等深加工産品,延伸産業鏈,拓寬增收渠道,實現綠葉生金富萬家。

  茶香致遠,文旅添動力  

  “玲瓏茶不僅是飲品,更是文化的載體。”桂東縣文旅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當地通過舉辦採茶節,開展茶文化研學,組建茶文化宣講團等方式,推動玲瓏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橋頭鄉更是以茶為基,深耕“兩葉一竹”(茶葉、粽葉、南竹),落實“五邊”(路邊、河邊、溪邊、林邊、屋邊)模式,讓茶香、粽香、竹香飄得更遠。

  如今,“遊在桂東、吃在橋頭”美食品牌越創越響。茶香、粽香、竹香、臘香、土香、客家小吃、特色飲品七大美食系列,在一年一度的“美食文化節”上呈現,每年吸引遊客10萬餘人次,帶動農民增收近1380萬元。

  夕陽西下,泉江水清岸綠,茶山披上金色霞光。茶農們結束一天的勞作,茶廠裏機械仍在轟鳴,電商直播間點讚聲不斷……這片承載著桂東人民致富夢的綠葉,正以更醇厚的香氣,潤澤泉江,香飄四海。(文 羅徽  郭建東)

編輯:周雨晴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