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朱鹮):一株武夷山岩茶葉,從在茶園中生長,到最終落入茶杯裏泡出茶湯,需要經歷什麼?答案是採摘、萎凋、做青、初焙、揀剔、復焙等十余道製作工序。“所有六大茶類裏面,最複雜的就是烏龍茶類;烏龍茶類裏面最複雜的又是武夷岩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遊玉瓊介紹。
自1985年進入茶廠起,遊玉瓊已經從事制茶業40年了。40年來,她堅守傳統技藝,精益求精,因為“傳統技藝是魂”;同時,她也積極學習先進技術,走在創新前沿。她曾是國內最早運用採茶機的茶人之一;目前,她的兒子方舟正致力於探索推進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傳統工藝的智慧化升級。“這就是社會的發展,(現代科技)也是行業進步過程當中一定要用到的,科技賦能我們的傳統行業。”遊玉瓊總結道。
武夷山制茶歷史悠久,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考察時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如今,在武夷山,福建省科技特派員廖紅教授和團隊推行的套種大豆、油菜的高效生態茶園建設方案已廣泛實施,茶産量得到有效提升;“萬里茶道”起點下梅村成為茶文化旅遊目的地,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