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甘肅秦安抗旱高産玉米科技小院的試驗田裏,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萬向元教授正帶著研究生們彎腰記錄玉米表型數據。這已是萬向元教授2025年第三次從首都實驗室來到隴中旱垣紮根。
萬向元教授在田間調查
把院士團隊“種”進黃土地
面對西北旱區農業科技人才短缺的困境,天水市秦安縣創新打造“高校+政府+産業”協同引才模式。2024年3月,隨著國家級科技小院正式掛牌,萬向元教授團隊帶著9名科研教師和10名碩博研究生,把實驗室“搬”到了玉米地裏。
“我們在這裡建起了50畝高標準試驗基地,相當於在田間地頭裝了個‘人才孵化器’。”秦安縣隴城鎮科技副鎮長、北京科技大學專家李紫文介紹道。萬向元教授團隊成員累計駐點超1100天,篩選出70余個抗旱玉米新組合,共完成關鍵技術攻關12項。
北京科技大學暑期實踐團來玉米基地和科技小院參觀交流
田埂上的“雙向奔赴”
在科技小院的“田間課堂”上,農技員薛旺成正跟著研究生學習密植增産技術。這個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已成為帶動20戶村民一起種植玉米的技術骨幹。“2024年我家玉米畝産突破1600斤,增收2000多元。”他黝黑的臉上綻放出笑容。
這樣的故事在秦安不斷上演。秦安縣創新“專家+技術骨幹+農戶”幫帶模式,培養出63名複合型本土農技人員和鄉土人才。青少年科普講堂、中小學生科技小院研學等“第二課堂”,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13歲的張瀾清在參觀日記裏寫道:“原來科學家不只在實驗室,也在我們的玉米地裏。”
敦煌種業專家在田間調查
從實驗室到千家萬戶
“家人們看,這個玉米根系比普通品種深30釐米。”在“田間直播間”,高級農藝師馮世傑正舉著兩株玉米對比講解。這種“科技趕集”的新形式,已解決種植難題20余項,惠及群眾500余人次。
秦安縣通過“實驗室創新——示範基地驗證——農田推廣”的産業化路徑,使科技小院的成果真正轉化為真金白銀。萬向元教授團隊從2500份玉米種質中精準篩選出10個新組合,抗旱性、抗倒伏性等農藝性狀同步優化。
在這片黃土地上,一場由科技人才引領的綠色革命,正續寫著旱作農業的新傳奇。(文/圖 梁棟 鄭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