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山丹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72萬畝左右,全年秸稈産生量達27萬噸。過去,秸稈是讓農戶頭疼的“生態包袱”:露天堆放易霉變,直接投喂牲畜適口性差,且存在火災隱患;田間殘茬處理不當影響春耕、加劇農機損耗;焚燒秸稈更會污染環境。如今,山丹縣以秸稈資源化利用為突破口,實現了秸稈從“包袱”到“綠色資源”的蛻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56%,走出“農戶增收、企業增效、生態增益”的綠色轉型之路。
農民在田間勞作
山丹縣堅持“因地制宜、農戶參與、企業利用、市場運作”的原則,逐步探索形成“模式體系化、佈局科學化、基地集約化、産業規模化”的祁連山淺山區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新路徑。依託縣內秸稈加工企業,昔日堆積如山的各類秸稈正有序進入加工車間,在機械轟鳴聲中蛻變為優質飼料及肥料,過去讓農民頭疼的農業廢棄物也正實現華麗轉身。
秸稈集約化處理
來到山丹縣位奇鎮合方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秸稈飼料化加工車間,晾曬好的小麥、大麥、玉米秸稈經過風選、除塵、壓塊等工序後,變成了一個個富含營養價值的“牛羊麵包”,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
山丹縣潤牧飼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通過“企業+經紀人”“經紀人+農戶”的集約化運營模式,實現秸稈收儲、加工、銷售全鏈條運作,在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的同時,有效帶動了農戶增收,取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性互動。
秸稈加工廠
秸稈,從田間廢棄的“生態包袱”蛻變為市場青睞的綠色財富,山丹縣用産業化實踐給出了破題答案。通過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全縣已培育秸稈飼料化加工企業6家,新建、改建專業化生産線6條,形成年處理秸稈6.8萬噸的産業規模,産品遠銷全國多個省份,帶動周邊3萬畝地秸稈綜合利用,農戶售賣農作物秸稈畝均增收120元左右,部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每年3萬元以上。
在山丹錫航綠洲肉牛養殖有限公司標準化養殖場區,飼養員張會明表示,過去散養時,直接投喂未加工的秸稈,牛群常因適口性差造成浪費。如今通過優化飼料配方與飼養管理,極大地提升了養殖效率和肉牛成活率,走出了一條肉牛養殖與農作物秸稈循環使用的創新之路。
肉牛養殖場
曾經堆積如山的秸稈,如今在山丹縣的田野間已難覓蹤跡。這場從“生態包袱”到“富民資源”的蛻變,不僅是農業廢棄物的重生,更折射出傳統農區向綠色循環發展的深度轉型。山丹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春介紹:“近兩年,山丹縣引進先進的秸稈飼料化加工設備和飼草加工技術,建立秸稈飼料化利用‘收集-存儲-轉運-加工-銷售’全産業鏈,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56%,累計建成牛羊規模養殖場318個,規模化比重達到75%,帶動全縣畜禽存出欄量分別達到313.13萬頭(只、羽)和152.24萬頭(只、羽),同比分別增長5.89%和5.98%,實現畜牧業産值16.67億元。秸稈飼料化利用已成為我縣調整草畜産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持續推動畜牧業高品質發展。”(文/圖 楊海翔 聶英 拜佔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