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以吞吐雲夢的浩蕩胸襟哺育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也滋養出千古名樓的文化基因。
洞庭湖的浩渺煙波凝成博物館的數字影像,岳陽樓的千年墨香化作劇場裏的光影詩行……湖南嶽陽,正將生態之美、科技之智、人文之魂熔鑄成文旅體驗的“超連結”。
5月13日,在第四屆湖南省旅遊發展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來自中央、省、市州媒體及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百餘名新聞工作者,走進洞庭湖博物館、岳陽樓等地,領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不斷更新的城市魅力。
橫無際涯 攬洞庭風貌
車行君山,青山綠水間,國際領先的湖泊博物館——洞庭湖博物館依偎在此。
洞庭湖博物館 供圖 岳陽市委宣傳部
一湖歷史,一湖文化。洞庭湖博物館作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的標誌性工程,5.08萬平方米的空間內,集納了洞庭湖歷史變遷、特色文化、生物多樣性等內容。據悉,第四屆湖南省旅遊發展大會期間,其將作為重點觀摩項目邀請各界人士參觀,不久將全面面向公眾開放。
沿著一樓自然館蜿蜒的動線深入,洞庭湖億萬年滄海桑田的變遷歷程緩緩展開:展櫃內,是洞庭湖上發現的史前淡水魚洞庭鱖和恐龍蛋等化石;展板上,展示著洞庭湖在地質歷史上的形成過程、面積和水位的漲落變化。“洞庭湖區域曾經是恐龍活動非常活躍的地方。”講解員介紹道。
自然館展出的鳥類標本 攝影 李媛
在“天然樂園”展廳,洞庭湖實景被“搬”至現場。透過VR眼鏡,觀眾在不同角度的旋轉間,一次性領略南洞庭湖、西洞庭湖、東洞庭湖的風光。浸入式多感官互動景觀前,設計施工方員工繆卓涵正在對展示內容進行最後的檢查調試。“這個空間還會定時開啟夜間模式。”
像這樣的互動類裝置,自然館內共有20多項,“展陳+沉浸互動”的綜合模式成了展廳的設計主旋律。
“通過精彩的展品和互動高科技展項結合來展示洞庭湖的風貌,讓觀眾感受洞庭湖的水文變化和生物多樣性。”設計施工方負責人夏宇飛將自然館的設計理念娓娓道來:融合“洞庭天下水”為核心的概念,以延伸水生萬物,水潤文明,水利未來的脈絡,演繹人、湖、動植物組成的“生生不息”的故事和探索,呈現洞庭湖作為中國重要淡水湖泊的生態意義。
作為一座綜合型、開放型、現代型、多功能的博物館,該館堅持“可持續、有效益”的原則,突出生態文明主題,按照“展、演、研、宴”內容和功能,實施館內、館外一體化建設,全力建設生態旅遊目的地和湖南文旅新地標。
穿越千年 赴古樓夜遊
當暮色浸染飛檐,“巴陵勝狀”牌匾下的大門輕啟,岳陽樓“好戲開場”。
桌面的燈籠次第亮起,《岳陽樓記》在南門的廊檐下逐句浮現,來訪者循著墨香沉浸式探索范仲淹的“憂樂宇宙”。
岳陽樓上的“跨時空”對話 攝影 李媛
將於本月面向公眾亮相的沉浸式走讀詩境劇場《今上岳陽樓》,作為岳陽樓景區沉浸式文旅IP首作,將景區內樓、林、亭、橋、閣等原生空間,打造成“讀者”“兩地求記”“把酒臨風”“吾與誰歸”四大戲劇場域,以及“五朝樓觀”“燈火闌珊”“白銀青螺”三大詩境場域,串聯起滕子京重修樓宇、范仲淹撰文傳世等歷史故事。
“長樂甜酒,來一碗好喝的長樂甜酒……”賣甜酒、賣花、賣燈籠,在小販的叫賣聲裏,觀眾提著燈籠穿過五朝樓觀處熱鬧的集市,逐一進入雙公祠的“兩地求記”、七星碑廊的“把酒臨風”、岳陽樓主樓下的“吾誰與歸”劇場。“為什麼撰寫《岳陽樓記》”“《岳陽樓記》是如何寫成的”……觀眾在守樓人與滕子京、范仲淹的古今對話間“走讀”,親歷《岳陽樓記》從靈感迸發到落筆成章的創作歷程。
“把酒臨風”劇場 攝影 李媛
“故事的主角——滕子京和范仲淹的風骨與氣節是高度吻合的。”湖南省話劇院藝術總監、黨總支副書記,《今上岳陽樓》戲劇總監王峰在劇中演繹“守樓人”一角,作為整場演出的串聯者,帶領所有的觀眾以遊園的形式深入故事。“我們希望觀眾不僅能夠聽到、看到范仲淹和滕子京的故事,同時能夠進入他們的故事,感知他們的心理狀態。”
文化得到精彩展現的背後,少不了科技的深度賦能。《今上岳陽樓》秉持“不破壞、不重建”的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園區原貌,以光為筆、以影為墨,借助潛藏式投影、全息影像、3D Mapping、無線數控等先進技術手段,將岳陽樓主樓及其周邊景觀轉化為一處處“可遊、可賞、可入戲”的動態文化劇場。
千年來因文而盛,因文而恒的岳陽樓,今天再次立足豐厚的文化底蘊,有機聯動“名篇”“名樓”“名景”,以數字化的浪潮再現文化地標的精神內核。(文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