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水市清水縣白沙鎮緊密結合清水縣“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的産業佈局,立足鎮域內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無污染等優越條件,沿牛頭河流域、箭桿河流域、湯浴河流域打造“三園九點滿庭院”的食用菌發展總體格局,將食用菌産業作為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核心引擎,通過實施園區化引領、基地化推廣、鏈條化拓展戰略,走出一條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食用菌産業發展之路。
優化佈局建園區,示範引領産業發展新格局
清水縣白沙鎮緊扣縣委、縣政府“一園三帶、多點支撐”的産業規劃,高起點建設現代食用菌産業園區。馬溝村菌棒加工及種植基地、桑園村食用菌産業園、趙溝村食用菌標準化示範種植基地相繼落成,構建起集菌棒生産、菌種培育、規模種植、産品加工於一體的産業集群。三個園區內共有219座種植大棚、5座連棟大棚、95座晾曬棚拔地而起,2000平方米菌棒生産車間與7000平方米養菌車間高效運轉,配套完善加工車間、倉儲庫房等設施,年産1240萬棒菌棒,可穩定供應清水縣四成食用菌種植基地。清水縣創新推行“木耳+”輪作模式,搭配智慧溫控、濕控及光照系統,實現大棚資源高效利用,為産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金耳菇産品陳列室
示範種植抓培訓,科技賦能産業升級新路徑
趙溝村、桑園村食用菌園區打造集食用菌種植、晾曬、培訓、科研、展示、行銷為一體的示範種植基地,配備菌種研發室、項目培訓室及産品陳列室,並通過持續開展試驗示範,篩選出黑木耳、白玉木耳等5個市場認可度高、産量品質雙優的適種品種,在清水縣範圍內推廣種植;依託馬溝村基地,推進無筋木耳、凍蘑等特色菌種本土化選育;利用趙溝村河灘閒置地建設“林菌試驗基地”,模擬多樣化林木遮陰環境,試種靈芝、金耳、猴頭菇、赤松茸等5種珍稀菌類,形成“研發-推廣-應用”全鏈條體系。同時,清水縣緊盯菌種選育、菌棒生産、示範種植等各個關鍵環節,建立“以工代訓”機制,邀請專家開展巡迴技術指導,培育出一批本土“土專家”,讓産業園區成為群眾就業增收的“主陣地”和人才培育的“搖籃”。
黑木耳菌棒
創新模式提質效,探索産業發展新形態
清水縣白沙鎮創新實踐“園區+基地+合作社+農戶”協同發展模式,依託4家龍頭企業技術與運營優勢,構建“連棟實驗種植、園區大棚種植、林下椴木種植、田間地擺種植、農戶庭院種植”五位一體種植體系。一方面,清水縣推動馬溝、趙溝、桑園三大基地高效運營,企業與村集體合作經營,帶動7個村集體參與大棚種植;另一方面,清水縣按照“三園九點滿庭院”發展思路,引導14個村集體種植60萬棒地擺木耳,240戶農戶利用庭院種植10萬棒,充分釋放林下空間經濟價值。此外,桑園村率先推行“木耳+榆黃菇”輪作模式,並計劃拓展“滑子菇+木耳”等多元輪作模式,有效提升大棚産出效益,讓食用菌産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金色引擎”。
清水縣食用菌産業園菌棒生産車間
延鏈補鏈強拓展,匠心塑造産業品牌新優勢
清水縣白沙鎮著力完善食用菌全産業鏈條,建成標準化菌棒生産車間,採取統一原料、統一配方、統一技術規範的生産模式,保障菌棒穩定供應;創新“企業制棒養菌+農戶分散種植+統一收購分銷”運營模式,引導企業、合作社和菌農組團式發展;通過簽訂保護價回收合同,降低農戶種植風險,確保産品有銷路、企業有效益、菌農有收益。同時,聯合農業部門與周邊鄉鎮,在品牌認證、市場推廣等方面協同發力,全力提升“清水黑木耳”品牌影響力與市場競爭力。
菌棒加工及種植基地
聯農帶農促增收,共繪産業振興新畫卷
清水縣白沙鎮秉持“基地在村、産業到戶”理念,構建土地流轉、基地務工、技術培訓、資金分紅、帶動種植五大聯農帶農機制,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通過流轉98戶農戶265畝土地,吸納群眾務工,將經營性資産確權到5個村集體,按5%比例分紅,讓群眾既能掙租金、掙薪金,又能掙股金、掙現金;依託企業訂單收購,保障農戶庭院種植收益。這一系列舉措實現村集體、合作社、種植戶、務工群眾多方共贏,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文/圖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