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觀眾在參觀淩家灘遺址博物館。記者 徐旻昊 攝
5月16日,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坐落于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的淩家灘遺址博物館啟動開館試運營活動,首次面向社會系統性展示淩家灘遺址的考古成果和歷史價值,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約1100件,包括首尾相連的雙面圓雕玉龍,刻有八角星紋的玉鷹,造型生動的玉人,體現宗教禮儀的玉龜、玉版、玉豬,觀眾能直觀地感受到淩家灘遺址之於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發展的重要價值。
淩家灘遺址博物館是國家“十四五”大遺址保護利用的重點項目,當日的開館試運營活動還包含淩家灘文化研究院揭牌、淩家灘文化“璀璨計劃”發佈以及學術研討會等環節。
該博物館展廳面積約4000平方米,共設1個基本陳列展廳和2個臨展廳,其中基本陳列展包括總序、鑒往知遠、玉耀長河、文明互鑒四部分。展廳還通過實景復原、數字光影等最新科技手段,全景再現淩家灘先民的生産生活場景,展現淩家灘文化的輝煌成就,彰顯淩家灘遺址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讓參觀者得以領略淩家灘文化的獨特魅力。
淩家灘遺址年代距今5800~5200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中心聚落。淩家灘遺址是“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關鍵節點和關鍵地點,創造了以祭壇、玉石器等為代表的璀璨文化。近年來,淩家灘遺址考古研究和保護利用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證據。
淩家灘遺址博物館建設被列入國家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其建成開放是新時代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新起點,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和中國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一個里程碑。未來,當地將高標準運營淩家灘遺址博物館,發揮其展示平臺作用,擦亮淩家灘文化名片,同時,全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讓文物和文化遺産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記者 賈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