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山丹艾黎紀念館作為紀念國際友人路易·艾黎的重要文化場所,肩負著見證國際友誼、傳承“工合精神”與培黎職業教育的歷史重任。近年來,艾黎紀念館以“保護為先、活化利用、科技賦能”為主線,通過科學化管理、價值挖掘與數字化轉型,推動文物資源從“靜態保存”向“動態傳承”轉變,為講好中國故事、弘揚艾黎精神提供了鮮活樣本。
聚焦管理保護,築牢文物安全防線
山丹艾黎紀念館通過制度完善,借助技術支撐與加強安全防控,構建起多維度保護體系。紀念館嚴格遵循《山丹艾黎紀念館藏品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善的藏品登記總賬、分類賬以及出入庫憑證等規範臺賬體系,全面完成5179件(套)館藏文物的整理、盤查及數據更新工作,切實做到“一物一檔”。
同時,紀念館對展廳文物實施分級管理機制,在2024年,完成了186件(套)文物的核查工作,其中包含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12件,並適時更換了4件展陳文物,確保了藏品管理的科學性與精準性。
紀念館實行“日常巡查+重點時段檢查”機制,每月開展安全隱患排查並及時整改,定期維護消防設施,確保文物庫房和展廳環境安全。為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水準,爭取省級專項資金81萬元推進《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優化庫房溫濕度調控和防震設施,預計2025年完成驗收。此外,紀念館聯合山丹縣檔案館爭取《路易·艾黎創辦工合、培黎學校檔案文獻》國家保護開發項目(資金92萬元),進行史料彙編和紀錄片拍攝,為文物研究提供系統支撐。
挖掘藏品價值,激活文物歷史內涵
山丹艾黎紀念館以學術研究、展覽展示與公眾教育為抓手,推動文物從“庫房”走向“大眾”。在學術研究方面,深度挖掘文獻價值,通過對艾黎文章、信件等原始檔案的整理,翻譯外文資料20余份,並收集14件音頻、照片等多媒體素材,形成了包括《路易·艾黎與山丹史料彙編》在內的一系列成果。
此外,紀念館申報的《路易·艾黎創辦工合、培黎學校檔案文獻》成功入選甘肅省首批檔案文獻遺産名錄,並繼續對接世界記憶(國際)名錄,有效提升了紀念館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力。
在展覽展示與公眾教育方面,紀念館注重講好艾黎故事。精心策劃“抗戰中的路易·艾黎”圖片展,結合“5·18國際博物館日”開展普法宣傳,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不斷擴大傳播覆蓋面。此外,還聯合學校開展“文物進課堂”活動,利用文物複製品、互動課件等形式,讓青少年能夠真切感知文化魅力。
強化數字賦能,推動智慧化保護管理
山丹艾黎紀念館以數字化技術為引擎,構建“資源整合 - 智慧管理 - 雲端共享”全鏈條體系。首先是構建文物“雲庫房”。完成全國博物館及革命文物資源大數據庫信息報送,錄入5179件(套)文物基礎數據,對66件待鑒定文物建立電子檔案,為後續研究提供可視化支持;其次是拓展傳播邊界,建立網上紀念館、推出智慧導覽語音講解服務、利用幻影成像技術還原“艾黎三見毛主席”情景、沙盤聯動培黎學校生産小組場景復原等,增強觀眾沉浸式體驗,並在微信公眾號開設《藏品拾憶》《文保科普》等文物保護科普專欄,通過短視頻、科普知識宣傳等形式多角度、多方式傳播艾黎事跡及文物保護相關知識;最後是提升管理效能,接入“全國文化文物和旅遊統計網上直報系統”,實現數據動態更新與跨部門共享,應用物聯網技術監測庫房環境,實時預警溫濕度異常,降低了文物損毀風險。(文 周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