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雲海深處的城步苗鄉,青峰翠谷見證著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文化守望。
78歲的楊光勳仰首搭建知識的“雲梯”,用5萬冊書籍點亮山鄉少年的星空;76歲的楊光清俯身拾起散落山野的千年苗鄉文明碎片,凝成博物館裏的“時光琥珀”。
這對血脈相連的兄弟,在傳統與現代的鴻溝間架起橋梁,讓千年苗鄉在文明賡續中完成蛻變。2024年,楊光勳榮登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而楊光清,則已成為享有“江南一葉”等美譽的城步民俗文化專家。
文化種子的兩種生長
20世紀50年代的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下團村,火塘邊的古歌與遠山的書聲交織成兄弟倆的童年序曲。
弟弟楊光清癡迷于苗繡銀飾,追著寨老記錄瀕臨失傳的“嘎打嘎”古調,筆記本上的記錄密如蛛網。哥哥楊光勳將父親那句“讀書是出山的梯子”烙進骨髓。煤油燈下翻爛的課本,扉頁上還留著“走出大山看世界”的筆跡。
1971年夏,蟬鳴格外刺耳。當楊光勳攥著城步一中的錄取通知書時,楊光清默默藏起了自己的初中入學憑證——家中僅能供得起一個孩子讀書。離鄉那日,兄長將珍藏的學習書籍塞進行囊,弟弟也在村口古樹下刻下了誓言:“我要讓苗鄉的記憶永遠鮮活。”
新鋪裏苗族農耕文化博物館,楊光清(左)為遊客深情講述紅軍馬燈的故事 供圖 城步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數十年晨昏交替,楊光清的新鋪裏苗族農耕文化博物館已成“文明方舟”。苗繡背帶、青銅刀鞘……耗時28年,他收集了385件非遺珍品。“每件老物件都是會説話的史書,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它們擦亮嗓子,讓山裏的故事永遠鮮活。”為搶救清代雕花窗欞,他曾用3擔稻穀換下即將被劈作柴薪的文物。為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木葉吹歌技藝,他培養了數十名青年學徒,讓山間的木葉聲與現代交響樂同頻共振。
在“自強圖書宬”,楊光勳為苗鄉的孩子們講述“讀書種子”的故事 供圖 城步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距此十幾公里的“自強圖書宬”,是另一個奇跡。320平方米的圖書館內,5.4萬冊書籍分門別類,從《奇妙量子世界》到《苗族史詩》應有盡有。20年間,楊光勳拖壞3輛手拖車運書,甚至變賣房産,將積蓄悉數投入。圖書宬採取“義工傳承”模式,全年無休,每天免費開放9小時。義工楊成善靠著館內醫書自學成“土郎中”,年收入超五萬元。在此讀完《時間簡史》的侗族少年楊超,成為村裏首個考入“985”大學的學生。
青山之上的文化守望
楊光清的博物館裏,陳列著被時光啃噬的雕花窗欞與褪色苗繡。20年間,他跋涉72寨編纂的《民歌集成》,讓飄散山野的音符落地生根。而楊光勳的“自強圖書宬”正孵化著另一種生長:侗族少年在這裡讀懂霍金,苗家姑娘捧著《追風箏的人》走向燕園……
兄弟倆的“較勁”曾持續半個世紀。楊光勳笑言,弟弟“把文化鎖進保險櫃”,楊光清反譏“沒根的孩子是飄萍”。直到某天,圖書宬新增的書籍被借閱一空,博物館裏多了批用相機拍攝文物的學生,兩人在苗年節的篝火旁碰杯大笑。
楊光勳(左)輕撫蘆笙,楊光清(右)吹動木葉,合奏《蘆笙戀歌》 供圖 城步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如今,楊光清的博物館成為黨史教育基地,他為來訪者講述紅色故事,讓革命精神與苗族傳統交織。楊光勳的圖書館則孵化出鄉村振興的“讀書種子”——下團村走出8名博士、6名軍人,村民普遍勤奮好學,近年發展的紅茄、油茶産業都已成規模,村中民宿也因書香吸引遊客打卡。
文化的血脈在代際間奔涌。2020年,楊光清之子楊昌鑫辭去深圳某科技公司的職務返鄉,用三維鐳射掃描技術為385件非遺珍品建立數字檔案。在他主導的數字化工程中,清代苗繡背帶上的鳥紋經像素解析,在雲端重煥生機。
正如苗鄉古歌所唱:“清泉流過青石長,文化根脈代代傳。”在楊氏兄弟的不懈堅持中,文化不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化作照亮鄉村振興之路的星火,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中,譜寫著屬於這個時代的文明史詩。(文 石周鑫 陽望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