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非遺+ 加出互融共興新生態
來源:潮新聞  |  2025-06-03 10:16:43

  原標題:浙報深讀丨寧波:非遺+,加出互融共興新生態

寧波:非遺+ 加出互融共興新生態

象山石浦漁港古城老街裏,遊客體驗評彈與宋式七湯點茶。 受訪者供圖

  “草木染香囊、竹編、木雕花板……憑景區門票,花10元錢即可在古鎮體驗一項非遺。”這個端午假期,作為浙江省首批非遺景區、非遺街區的“雙料”上榜者,寧波市寧海縣前童古鎮迎來兩萬餘名遊客,同比增長近四成。

  在今年一季度公佈的浙江省首批非遺主題旅遊景區名單中,全省28家中寧波佔5席。而在此前揭曉的浙江省首批非遺主題街區中,寧波也佔5席,數量都是全省領先。

  我國在2004年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如今非遺保護傳承逐漸步入深水區。在這一背景下,浙江發佈兩份榜單,指向同一關鍵詞:“非遺+”,映射了非遺保護傳承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在活態傳承的基礎上,書寫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的共生故事。

  寧波全市28項國家級非遺、105項省級非遺、448項市級非遺構成的“文化富礦”,通過創新表達,將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文化特質轉化為生産和創新優勢。寧波的探索或許可以為其他地方提供一些借鑒。

  非遺賦能作用凸顯

  “鐺!”每年正月十四,鑼鼓聲在寧海前童古鎮的街巷響起,一場元宵行會開場。前童古鎮的魅力也在這一天達到頂點,十余萬遊客蜂擁而來。 人群簇擁下,23個平日裏靜靜佇立在寧海的鼓亭、臺閣、鞦韆,魚貫而出,涌向古鎮的街巷。“每個鼓亭都有名堂,‘帝師亭’頌揚的是方孝孺教書育人的師恩……”前童元宵行會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童全燦,化身説書人,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行會隊伍所經之處,泥金彩漆匠人現場演示“一漆一彩”的絕技;龍舟木雕在櫥窗中“活”了過來;草木染工坊飄出的靛藍氣息與湯包鋪的麥香交織……這一路,三四十項非遺以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融入遊客的遊覽動線和消費場景中。

  在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宋臻看來,“前童古鎮的魅力源於將1500米的古街作為載體,集聚起手藝人,像沿街分佈的14個常態化工坊,既是生産車間,又是消費場景,更成為文旅融合的流量入口,使得遊客平均停留時間從1.8小時延長至4.5小時。”

寧波:非遺+ 加出互融共興新生態

前童元宵行會(資料照片)。 通訊員 童俊霖 攝

  這就很好詮釋了浙江發佈兩份榜單的深意:街區、景區的商業邏輯賦予非遺現代生存語境,非遺的文化厚度則重塑街區的精神內核。

  “然而,讓手藝真正轉化為可交易、可迭代的發展要素,需要政策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更離不開場景對接與産品創新的驅動,使得非遺有機會主動融入産業生態,才能産生聯動效應。”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江武吉説。

  在前童古鎮一個轉角,一份名為“前童三寶”的小吃拼盤,成了遊客爭相打卡的網紅産品。它由老豆腐、空心豆腐、香幹三種前童特色豆腐組成,每份售價30元。

  創新打造“三寶”的童章松,原先經營著傳承200年的老字號豆腐坊,按斤售賣,每日利潤不足200元。當他的豆腐坊被引入古鎮街區,直接面向龐大的遊客流量時,他敏銳捕捉到遊客“嘗鮮”而非“囤貨”的需求,於是,他將三種豆腐巧妙組合成拼盤,並創新性地加入了油炸酥脆的椒鹽豆皮。

  這一微小改變,帶來驚人的市場反饋——“三寶”拼盤日銷千余份,年營業額從20萬元飆升至120萬元,利潤增長超過5倍。

  “當老手藝被置於充滿活力的街區、景區的商業邏輯之中,其價值便得到了重塑。”江武吉説道,這背後,離不開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撐:房租減免、裝修補助幫助手藝人工作室和展示空間“輕裝上陣”;持續的運營補貼確保非遺保護傳承場館能夠穩定開放等等。

  這一路徑讓眾多老手藝在今天煥發新的生命光彩:泥金彩漆不再局限于祠堂梁柱,搖身變為民宿空間的藝術裝置;傳統竹編工藝衍生出時尚環保的餐具……

  據不完全統計,前童古鎮非遺相關項目年營收已突破8000萬元,帶動300余戶家庭參與。

  顯而易見,非遺與景區、街區並非單向的文化輸出或經濟扶持,而是共生關係,超越單純文旅融合的解題思路,讓老手藝在現代商業體系中找到新坐標,成為高品質發展的活性細胞。

寧波:非遺+ 加出互融共興新生態

6月1日,鎮海手藝人部落舉行“童趣非遺專場體驗活動”。 通訊員 陳鍇 攝

  給老手藝配上經紀人

  在寧波已上榜的五條非遺街區和五個非遺景區裏,“三關六碼頭”美食連鎖品牌幾乎是標配。

  清晨,在全省首批非遺街區南塘老街的“三關六碼頭”店內,店員們忙著補貨。“今年的油燜筍一上市就賣斷貨了。”店員指著印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頭像的玻璃罐説。

  這些備受歡迎的油燜筍,是奉化油燜筍第三代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裘麗娜的作品,通過“三關六碼頭”品牌,它們已覆蓋全國15個城市,擁有400家門店,實現了每年超過1000萬元的銷售額。

  這一數字,裘麗娜以前想都不敢想。多年來,油燜筍只不過是她憑藉“家傳配方”,在自家後院産出的土特産,規模有限,設備簡陋,缺乏標準化生産工藝,産品流通範圍很小。

  實際上,這也是許多傳統手藝的普遍困境——低産出、難成規模、市場拓展困難,嚴重限制了傳統技藝在現代經濟中的發揮空間。

  “必須‘兩條腿走路’,在保護傳承技藝的同時,也要轉化産品。”“三關六碼頭”品牌總監張少華在尋找優質産品的過程中,醞釀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給手藝人配上經紀人。

  很快,作為嘗鮮者,裘麗娜與“三關六碼頭”簽約,獲得全方位支持:從作坊證申請、SC認證到投資超千萬元的標準化工廠建設,再到産品包裝設計、公交車廣告投放等。“‘三關六碼頭’作為經紀人,為我解決所有商業運作上的難題,我則專注于産品研發和技藝傳承。”裘麗娜説。

  如今,裘麗娜的工坊已是另一番景象:數臺竹筍攪拌機開足馬力轟鳴作響,新鮮竹筍在去殼洗凈後持續翻動攪拌,確保每一塊筍都入汁入味。廠房外,整齊擺放著十幾箱已經裝入玻璃罐中的油燜筍,工人忙裝貨。這種從“後院大鍋”到現代化生産線的轉變,正是在經紀人助力下手藝人産品實現市場化和規模化的生動樣本。

  無論是非遺景區還是非遺街區,其核心都是幫助非遺找到融入産業發展的耦合點。但不容忽視的是,傳統手藝人面臨既當“企業家”又當“藝術家”的雙重困境,如何破題?這罐油燜筍的故事給出了寧波的實踐思路。

  “老手藝不是缺市場,而是缺專業化的分工。”張少華道出關鍵。從2020年開始,他們正式推出系統化的“萬人手藝人計劃”,探索構建手藝人新經濟的作業系統。根據計劃,簽約手藝人專注于技藝傳承和産品研發,而經紀團隊則負責搭建從供應鏈管理到IP運營的完整生態。

  “我們以手藝人的老手藝為基礎,通過公司研發中心結合各地食品院校的專業力量,對寧波糕點、海鮮、筍製品等地域特色産品進行重新開發。”張少華説。這一模式正在産生裂變效應:截至目前,“三關六碼頭”已簽約60多位手藝人,涉及87項非遺和老字號品牌,月均帶動相關産品銷售額達五六百萬元。

  寧波的探索與實踐,為老手藝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有借鑒意義的範本——“技藝傳承+産業轉化”的雙軌模式,既保持核心技藝的保護傳承,又通過現代供應鏈釋放新價值。

寧波:非遺+ 加出互融共興新生態

鎮海區 “手藝人” 集聚區系列發佈之寧波手藝人聯盟成立儀式。 通訊員 馬旭峰 攝

  創新聚合手藝人部落

  “叮——”

  青瓷素坯在轉盤上劃出優美弧線,鎮海九龍湖念青閒庭青瓷藝術館主理人吳佳佳,正在泥胎上刻下越窯青瓷紋樣,這家去年剛剛投運的非遺主題民宿,一到週末就排起長隊,遊客爭相體驗青瓷製作。

  就在今年春節,九龍湖畔的一眾民宿因非遺體驗而爆火,引流近20萬遊客,民宿到店參觀人次接近1.5萬,成為當地文旅市場的一匹“黑馬”。

  熱度背後藏著一項大膽的擴圈實驗——打造“手藝人集聚區”。

  吳佳佳是一位從龍泉青瓷小鎮走出的手藝人。去年,鎮海向全國廣發“英雄帖”,以手藝人空間打造、人才培育、平臺建設、産業賦能四大核心工程,廣泛吸納各地優秀手藝人,並建立手藝人數據庫。吳佳佳就是那時“揭帖”來到九龍湖的。她參與當地“青瓷”主題民宿運營,投資1000多萬元打造了“念青閒庭”民宿及藝術館。

  短短一年多時間,鎮海已吸納150余名像吳佳佳這樣的手藝人前來,並形成了九龍湖、永旺村等7個實體“手藝人部落”。

  永旺村“手藝人部落”集聚了40多名手藝人,提供剪紙、黏土手作、竹編等體驗項目,以及缸腌鹹齏、油燜筍等傳統美食製作,遊客沉浸其中,每個週末都爆滿。

  一個個鮮活的場景,折射出寧波試水構建的全新手藝人發展模式——從傳統單打獨鬥向現代化産業集群躍升。其做法主要是通過打破傳統邊界,將分散的手藝人與現代産業要素、科技力量、市場平臺等聚合起來,形成一個互補互強的創新生態系統。

  山東小夥潘壘是漆藝專業博士,如今是寧波髹漆金繕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他鑽研大漆藝術多年,此前一直為長時間接觸大漆容易引發過敏的痛點而苦惱。

  去年加盟鎮海“手藝人集聚區”後,他驚喜地發現,這裡不僅有像他這樣的手藝人,更有製造業企業、科研機構、電商産業園等,“這為手藝人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元的合作可能。”他告訴記者,現在他籌劃與甬江實驗室、中科院材料所、浙大寧波理工等科創機構和院校,一起研發大漆成分改良之法,有望為傳統手藝“脫敏”。

  而為支持這樣的跨界合作,鎮海區金融機構還推出了“手藝貸”“手藝險”等金融扶持産品。“手藝貸”可為手藝人項目提供首批兩億元的授信額度,申請成功的還可享受創業貼息、利率特惠等政策。“不僅藝術理想得以落地生根,每件作品還繫上安全帶,這份‘保單’讓我們敢把傳承了五代的絕活拿出來産業化。”鎮海一家本土手藝工作室主理人何云云説。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鎮海“手藝人集聚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非遺街”或“非遺景區”的模式,以産業鏈條為核心的集聚,展現了文化與産業融合的更多可能。

  一項數據或可窺見其生命力:通過手藝人與企業的加盟合作等形式實現“一對一”簽約,“手藝人集聚區”涉及品牌超過60個,帶動相關産品銷售超過2.1億元。

  “未來,隨著數字孿生、AI設計等技術的深度介入,這種實驗或將催生更多跨界可能,比如青瓷紋樣的開發、大漆材料的醫療應用轉化等,這都將為傳統文化打開價值裂變的新空間。”鎮海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張琳説。(記者 陳醉 江南遊報記者 陳衝)

  【短評】

  建構包容性經濟形態

  劉朝暉

  在當前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産帶來的“經濟機會”引出諸如“過度商業化”“可持續發展”“原真性保護”等諸多爭議。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三種價值:共享性的社會價值,個人化的情感價值,以及經濟性的市場價值。在非遺的現代表達中,更重要的是彰顯“人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市場價值”。在追求市場價值的同時,要超越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商業化”,建構和推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包容性”經濟形態。這种經濟形態秉承包容和公平經濟發展的有力力量,依賴於以生産和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它所具有的貨幣和非貨幣價值的多樣生産活動。

  在認知層面,尤其需要重新認知蘊含在商品裏的“人的價值”,重構作為非遺保護主體的傳承人的“工作倫理”。社會學家鮑曼認為,當代社會的工作倫理本質上是工業革命給傳統手工業帶來的消解和顛覆,工業革命消解了人的創造力,當工匠成為工人後,只計算成本效益的冷漠。在這樣的工作倫理下,當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尤其是傳統手工藝人,受到了巨大衝擊。我們應該把工作從以市場為中心的計算和限制中解放出來,創造一種“工藝倫理”,以取代勞動力市場發展中形成的工作倫理。為延續非遺的生命,接受過現代教育的新生代應該通過“製造非遺”讓“傳統”回歸當下生活。把傳統和商業結合,探索“個人帶動群體,産業賦能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在手藝守正、産品創新、網絡銷售、非遺藝術表達、非遺景區/園區建設等方面推陳出新的同時,更注重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情感價值和現代思維,彰顯人的勞動價值,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作者係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

寧波:非遺+ 加出互融共興新生態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