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開始主動捕食了!”6月4日清晨,湖南崀山朱鹮保護站救護員劉敘勇的驚呼讓整個保護站都沸騰起來。原來,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鳽經過該站36小時的接力救助後,已“滿血復活”。
時間回到6月2日傍晚,暮色中的崀山境內蛙聲一片。村民鄭洪像往常一樣走進鴨棚清點家禽,手電筒的光束掃過水面時,一道黑影突然闖入視線——一隻長著黑色冠羽的大鳥蜷在角落。“從沒見過這樣的鳥!”這個曾參與過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的漢子心頭一緊,立刻掏出手機搜索比對。“海南鳽,這有可能還是一種比大熊貓還稀有的物種!”鄭洪攥著手機的手心沁出汗珠,回想起去年鎮裏宣傳冊上“全球野外不足千隻”的警示,果斷撥通了森林公安的電話。
海南鳽 供圖 新寧縣林業局
“立刻聯繫林業局!”夜色漸深,新寧縣森林公安局值班室內的指令打破了夜晚的寂靜。幾分鐘後,該縣林業局的專家通過視頻連線,仔細端詳著鏡頭裏的海南鳽。“翅膀活動正常,但狀態萎靡,必須儘快送醫!”當專家的聲音從聽筒裏傳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正式啟動。
救護員小心翼翼地救護海南鳽 供圖 新寧縣林業局
當晚,林業局的工作人員迅速將海南鳽護送至朱鹮保護站。整個救助過程中,崀山朱鹮保護站的救護員劉敘勇屏住呼吸,用鑷子小心翼翼地檢查鳥喙基部的擦傷。“只是輕微皮外傷,真是不幸中的萬幸!”隨後,這只“神秘貴客”被安置進特製的野化籠舍。清澈的水池邊,十幾條活泥鰍正歡快游動——這是工作人員連夜從養殖戶處採購的“營養餐”。
6月4日清晨,透過監控畫面,只見海南鳽優雅地伸長脖頸,精準叼起一條泥鰍。這一刻,距離它在鴨棚被發現,剛好過去36小時。
這只海南鳽並非崀山的“首位訪客”。自2003年首次記錄以來,該地已四次見證這種鳥類的身影。“每一次相遇都是生態環境的無聲認可。”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主要負責人表示,待這只海南鳽羽翼豐滿,它將帶著崀山人的牽掛重返自然。
此次救援行動,從村民敏銳發現到多部門高效協作,形成了一條高效的野生動物保護鏈條,生動詮釋了“全民參與、部門聯動”的生態保護模式。近年來,湖南崀山所在的新寧縣長期通過科普講座、社區宣傳、生態課堂等形式,提升群眾保護意識,同時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定期開展聯合巡查與應急演練,為野生動物構築起堅實的安全屏障。如今,該縣已建立起覆蓋全縣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數百名像鄭洪這樣的“民間守護者”,正與專業部門共同編織起生態保護的細密網絡。(文 鄢躍斌 周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