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沙海深處,一汪碧水打破了亙古荒原的沉寂。曾經乾涸半世紀的民勤縣青土湖,如今蘆葦搖曳、水鳥翔集,湖面如明鏡鑲嵌在沙漠邊緣,訴説著中國治沙史上的生態奇跡。6月8日,“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2025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甘肅生態環保行”採訪團走進這片重生的湖泊,探尋西北荒漠上的綠色逆襲密碼。
青土湖
乾涸之痛:兩大沙漠間的生態警鐘
作為石羊河尾閭湖,青土湖曾是水草豐美的“潴野澤”。西漢時期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到解放初期縮減至70平方公里,最終在1959年徹底乾涸。湖床裸露形成的13公里風沙線,成為巴丹吉林與騰格裏兩大沙漠合圍的“突破口”。風起時黃沙蔽日,民勤綠洲北部16個風沙口每年向內陸輸送數以萬噸計的沙塵,生態危機直逼河西走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曾是一片荒沙,不管颳起大小風,風起沙就來。”西渠鎮火坎村村民陳天華的回憶,折射著當地百姓曾面臨的生存困境。
重生之路:科學治理的系統攻堅
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的實施,拉開了青土湖生態保衛戰的序幕。民勤縣以“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為指引,展開多維度生態修復。
在治沙技術上,民勤縣與中科院、甘肅農業大學等建立産學研聯盟,推廣“工程固沙+低密度造林+種草”的複合模式。18.3萬畝流沙被草方格鎖住,25.6萬畝人工林如綠色長城挺立沙緣,3萬畝梭梭嫁接肉蓯蓉基地既固沙又富民,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民勤縣在生態輸水上久久為功,累計向青土湖輸送生態水4.56億立方米,2024年單年輸水達3480萬立方米。碧波重漾的湖面不僅滋養了127平方公里旱區濕地,更讓地下水位以年均10釐米的速度回升,形成“以水定綠、以綠涵水”的良性循環。
在制度創新上,民勤縣精準施策,實施生態保護區管護、退耕還林還草、生態移民搬遷等組合拳。408公里風沙線上,300多公里環綠洲鎖邊林帶構築起立體防護體系,216處風沙口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實現荒漠化、沙化面積“雙縮減”。
民勤縣水務局副局長王興斌介紹青土湖生態治理情況
綠色迴響:人沙和諧的時代答卷
如今的青土湖,已從“沙魔肆虐地”蛻變為“生態會客廳”。青土湖的重生,成功遏制了兩大沙漠合攏趨勢,將甘肅北部的生態屏障向西延伸100公里,為河西走廊築起一道寬約50公里的“綠色盾牌”,其“政府主導、科技支撐、全民參與”的治理模式,成為北方防沙帶生態修復的典型樣本。
未來圖景:續寫荒漠治理的中國篇章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民勤縣以“三北”工程為依託,啟動新一輪生態治理攻堅。2025年,31.4萬畝青土湖生態綜合一體化治理項目全面推進,光伏治沙、智慧灌溉等新技術將在這裡試驗推廣,規劃到2026年,形成喬灌草結合、帶網片協同的立體化防護體系,讓綠色屏障更趨穩固。
這片西北荒漠上的生態明珠,不僅照亮了民勤綠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決心與智慧。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掠過湖面,治沙隊員們種下的新一批梭梭苗正紮根沙地——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希望,更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綠色注腳。(文/圖 武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