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綜合報道:近日,美國企業家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發射的“星鏈”衛星接連墜落,引發外界關注。針對這一現象,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的物理學家丹尼·奧利維拉領導的研究小組分析認為,衛星墜落與太陽活動存在明確的關聯。
2025年5月4日,SpaceX使用獵鷹9號火箭將29顆星鏈衛星送入近地軌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星鏈”衛星大批墜落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8日報道,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于2019年首次發射“星鏈”衛星,2020年就有衛星墜落。但鋻於馬斯克發射的“星鏈”衛星數量龐大,起初的墜落數量還在合理範圍內。2020年僅墜落了兩顆衛星。但在2021年,墜落數量飆升至78顆。此後兩年,墜落衛星數量基本保持在這個水準(2022年墜落99顆,2023年墜落88顆)。但去年情況發生了奇怪的變化:316顆衛星在大氣層中燒燬。至此,“星鏈”共損失583顆衛星。大約每15顆衛星中就有一顆墜落,到底發生了什麼?
研究小組將衛星墜落的時間與各種自然現象進行對比,發現衛星墜落與太陽活動存在明確的關聯。
研究報告指出:“我們清楚地發現,當前太陽活躍度的增強對‘星鏈’衛星墜入大氣層産生了顯著影響。這是一個研究衛星軌道阻力的絕佳時期,因為在本輪太陽活動高峰期,地球低軌衛星的數量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水準。”
“星鏈”衛星的發射始於2019年,當時處於太陽活動的低谷期。NASA的統計顯示,去年是太陽活動的高峰期。
太陽活動的週期約為11年。當太陽表面出現許多黑子時,會發生強烈的爆炸和太陽耀斑。太陽風通過日冕洞向外噴發,其中一部分物質會朝地球方向飛去,引發磁暴。當太陽等離子體到達地球並引發磁暴時,還會産生另一種效應——一種對上層大氣的加熱現象。大氣層被加熱後會膨脹,衛星會感受到更大的飛行阻力,從而脫離軌道,最終墜落。
由於“星鏈”衛星需要提供通信服務,其軌道高度較低。據估計,這種軌道上的衛星平均壽命為5年。
儘管這一現象總體上可以理解,但仍有許多謎團。例如,研究報告指出,70%的衛星並非在強磁暴期間墜落,而是在中等磁暴和弱磁暴期間墜落。這很可能是因為弱磁暴通常持續時間更長,會緩慢地“侵蝕”軌道。
“星鏈”將由4.2萬顆衛星組成
據了解,星鏈衛星是SpaceX旗下的“全球衛星寬頻”項目,該項目計劃為包括偏遠地區在內的全球“任何地方”提供衛星寬頻。由於SpaceX研發出的獵鷹火箭具備相對低成本和強大運力,星鏈衛星可以頻繁發射,一次發射可以將幾十顆衛星送上太空。在升空後,有不少星鏈衛星會主動進行升軌操作,這是因為火箭發射升空後,星箭分離的軌道高度較低,所以需要衛星自主升軌。
馬斯克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星鏈”將由4.2萬顆衛星組成,耗資約300億美元,不包括後期維護和補替費用。
在市場拓展上,截至2025年,星鏈全球用戶數量已突破500萬,業務範圍覆蓋航空、海運以及偏遠地區互聯網接入等領域。2023年10月,“星鏈” 推出直連手機業務,計劃在2024到2025年逐步實現短信發送、語音通話、上網以及物聯網(IOT)功能,不斷拓展業務邊界,挖掘新的盈利增長點。
衛星大批墜落有利也有弊
對於“星鏈”衛星接連墜落一事,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肖恩·埃爾維奇表示,這種效應可能對SpaceX等衛星運營商有利,因為它能更快地清除軌道上的報廢衛星,否則這些報廢衛星可能會對其他衛星構成威脅。他説:“這一過程正在加快。”不過,這可能會限制我們在低於400公里的軌道(即“極低地球軌道”)上運行衛星的能力。他還説:“這表明該領域可能面臨挑戰。”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物理學家丹尼·奧利維拉則指出,衛星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中,還有可能導致其無法在地球大氣中完全燒燬。他説:“可能會有物體墜落至地面。”
2024年8月,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一個農場,人們發現了一塊2.5公斤重的“星鏈”衛星碎片。據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稱,這是已知的唯一一塊在再入過程中落地的“星鏈”衛星碎片。此外,衛星大批墜落不僅增加太空垃圾、威脅其他航天器安全,維修、補充衛星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影響服務穩定性。另外,全球已有眾多類似低軌衛星互聯網項目涌現,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陸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