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湘”遇丨“醴”火相傳 瓷上“中非”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6-14 16:43:48

  湖南醴陵,窯火生生不息,延綿著千年陶瓷發展故事。

  坦桑尼亞,瓷土初遇“知音”,名為INSUN的企業遠赴萬里,拓展醴陵瓷藝傳播“半徑”。

  此刻,跨越印度洋而來的瓷土,正靜靜陳列在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非洲商品館的展臺上,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

“非”一般的“湘”遇丨“醴”火相傳 瓷上“中非”_fororder_1

展位前,不少人前來諮詢 供圖 INSUN

  “關稅歸零、運費銳減、時間縮短、人工無憂。”博覽會現場,介紹完將於11月投産的非洲工廠的優勢,INSUN海外運營中心負責人周曉藝的本子裏,意向客戶名片又多了一張。“不少工廠同行聽説我們在非洲建廠,都很高興,因為産品的成本更低了。”

  自2002年在醴陵設廠生産陶瓷日用製品開始,INSUN的産品便一直瞄準海外。“陶瓷本身易碎,關稅也不容忽視。”周曉藝介紹,隨著銷路越來越廣,高昂的運輸成本也成了更重的負擔。

  破局的答案,最終落在非洲大陸。

  “2012年,我們開始在坦桑尼亞集散醴陵工廠生産的陶瓷。”在非洲陶瓷工廠項目負責人易險峰看來,坦桑尼亞有天然的地緣優勢,能夠更好輻射非洲和歐洲市場。自此,“瓷業長征”啟程,醴陵陶瓷與非洲的緣分越發深厚。

  “坦桑尼亞大部分時間氣溫都保持在20多度,這非常利於陶瓷的生産。”適宜的環境、豐富的原料、廣闊的市場潛力以及更低的勞動力成本催促著INSUN在非洲設廠的腳步。深耕非洲十餘年,中非間愈發緊密的合作,更堅定了團隊將生産環節“落子”非洲的步伐。“當地不少的基礎設施都是由中國的企業在建設,路修好之後,我們運輸也更方便了。”

“非”一般的“湘”遇丨“醴”火相傳 瓷上“中非”_fororder_2

非洲陶瓷工廠示意圖 供圖 INSUN

  2024年,能夠日産6萬件的非洲工廠一期開建。隨後,易險峰帶著13名中國技術骨幹遠赴坦桑尼亞進行生産技術指導。INSUN成了當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醴陵的窯火已經燃燒了上千年,但把‘火種’帶到非洲,是全新的挑戰。”産自坦桑尼亞的高嶺土雖是生産陶瓷的優質原材料,但組成成分與醴陵常用的瓷土有不少差異。撲在陶瓷生産上30餘年,“老師傅”易險峰深諳醴陵陶瓷技藝的特性:“泥料一上手,我就知道該怎麼調。醴陵的技術經過多年沉澱,對不同原料的適應性是很強的。”

  從原材料的“磨合”開始,易險峰和團隊逐步將醴陵陶瓷的基因注入坦桑尼亞大地。

  “當地人日常使用的大多是粗陶,陶瓷生産技術落後,也沒有人才。”易險峰將記憶牽引至對坦桑尼亞陶瓷最初的印象。

“非”一般的“湘”遇丨“醴”火相傳 瓷上“中非”_fororder_圖片1

INSUN生産的陶瓷製品 攝影 李媛

  隨著一批批中國先進陶瓷生産設備被引入INSUN非洲工廠,工廠對當地員工的培訓也提上了日程。“我們不是來爭奪就業機會的,而是來創造就業機會的。”成型、上釉……企業針對各個崗位開展系統性的培訓,將沉澱千年的技藝,手把手傳授給坦桑尼亞員工。“他們有了手藝,也有了收入,工資普遍高於當地平均水準。”易險峰介紹,工廠300多名員工中,除了部分管理層人員以外,大部分都是是當地人。

  “醴”火在非洲大地上燃起,溫暖著人心,也照亮了共同發展的道路。

  坦桑尼亞原本缺乏完備的陶瓷生産條件,中國企業卻用技術激活了沉睡的資源;對中國企業而言,非洲工廠作為“近水樓臺”降低了生産成本,能幫助其打開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我們計劃三年內輻射整個非洲市場,明年還要在更多的非洲國家建廠,把這種模式複製到更多地方。”見證企業發展的周曉藝信心十足。

  “瓷上中非”的篇章,由此擁有了更堅實的根基與更遼闊的想像。(文 李芳森 李媛 祁宇欣)

編輯:周雨晴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