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在湖南省耒陽市大和圩鄉春江鋪村,一個不起眼的民居樓院子,屋內一陣陣濃郁的酒香味瀰漫整個村莊。竹篾盤裏,一顆顆酒曲丸子鼓著白肚皮沐浴在夏日的陽光下,54歲的周後富佈滿老繭的雙手正翻動著這些凝聚祖傳智慧的“白色精靈”。
周後富翻動酒曲丸子 供圖 耒陽市委宣傳部
蒸鍋裏的糯米升騰起氤氳霧氣,這位堅守傳統技藝的匠人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周後富的故事恰似一壇陳釀的美酒,散發著耐人尋味的醇香。
堅守初心的傳承之路
周後富與酒曲的緣分,從幼年時便已埋下。他祖輩三代靠傳統酒曲製作技藝養家糊口,那獨特的酒香伴隨他長大,也讓他對這門技藝産生了深厚的情感。
成年後,周後富在外闖蕩多年,曾在深圳從事報業工作,也曾涉足有機農業領域,但無論身在何處,那股熟悉的酒香始終縈繞心頭,讓他難以忘懷。
2012年,周後富毅然決定回到家鄉,重拾這門祖傳的手藝。他深知,傳統酒曲製作工藝面臨著被現代工業化生産衝擊的困境,許多老作坊紛紛倒閉,年輕一代對這門技藝也興趣寥寥。但他更明白,這不僅僅是一門謀生的手藝,更是一份承載著農耕文明、地域文化的寶貴遺産。他開始四處奔波,向村裏的老人們請教技藝,收集那些瀕臨失傳的配方和製作方法,一點點拼湊起傳統酒曲製作的完整圖景。
周後富收割酒曲製作原料 供圖 耒陽市委宣傳部
在酒曲製作的關鍵工序上,周後富嚴謹到近乎苛刻。他親自挑選優質的陳曲作為曲種,將曬乾的馬鞭草等草本植物細心切碎,因為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野草,含有根黴菌、酵母菌等多種微生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是酒曲的靈魂所在。他嚴格按照祖傳的配方,將75%的大米粉、24%的中草藥和1%的母曲混合,酒曲製作步驟分為發酵起菌、七陰培養菌、七陽曬菌、七日休養穩菌、總歷時在一個月左右,最快也要24天,直到那些小麵糰長出標誌性的“白色細絨毛”,才算是製作出了優質的酒曲。
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他對傳統工藝的敬畏和堅守。
創新突圍的傳承之路
然而,僅靠堅守傳統,在現代社會中難以立足。周後富深知,要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就必須讓它適應時代的發展。2022年3月,他出資100余萬元創建了耒甜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大和圩鄉春江鋪村建立了生産作坊。
他創新性地設計了“三級傳學,互幫互學”的傳承模式:師傅帶徒弟、徒弟帶學員。他定期組織培訓,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員們。同時,他還吸納當地農藝人才入股,利用閒散勞動力進行保護性生産。
這一模式,不僅讓更多的人掌握了傳統酒曲製作技藝,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實現了傳統技藝與現代企業管理的有機結合。
周後富還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出甜酒糟、純甜酒、藥浸甜酒等多個新産品,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他的産品不僅在本地市場受到歡迎,還遠銷深圳、長沙等地,讓這股來自耒陽的酒香飄散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周後富的作坊裏,村民們忙碌而充實。周後治一邊熟練地分裝酒曲,一邊笑呵呵地説:“在家門口工作,每月能掙3500元,還能照顧家人,這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周後富的“公司基地 + 農戶”幫扶模式,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截至2024年,他的公司年産鬍子酒突破10萬斤,解決了十多人的就業問題。
非遺技藝的傳承,不僅帶動了村民致富,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古老的酒曲作坊,成為了鄉村文化旅遊的一張新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體驗。周後富計劃明年建一個體驗工坊,讓更多人聞見這流傳千年的酒香,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
從煤都到非遺之城的綠色轉身
耒陽,這座曾經以煤炭資源聞名的城市,如今正經歷著綠色轉身。非遺保護成為了城市轉型的重要一環,當地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擁有國家級非遺2項、省級5項、衡陽市級18項。酒曲製作技藝也在其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夕陽西下,春江鋪村的酒曲作坊依然飄散著醇香。周後富小心翼翼地將新一批酒曲搬到曬場,他的手機不時響起訂貨的通知聲——來自長沙的高端餐廳又追加了三百斤酒曲訂單。
望著遠方的山巒,周後富眼中滿是憧憬:“明年我要把酒曲申請為省級非遺,讓這份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繼續飄香!”
他相信,只要堅守初心,不斷創新,這門傳承了千百年的技藝,將在未來的歲月裏,繼續書寫屬於它的傳奇篇章,為人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好與甜蜜。(文 資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