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態傳承續文化脈絡 百年張谷英村煥新韻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6-20 17:55:36

  岳陽以東,渭洞筆架山下,坐落著一座歷經六百餘年風雨的古村落——張谷英村。

活態傳承續文化脈絡 百年張谷英村煥新韻_fororder_圖片20

張谷英村 攝影 李健

  業態創新賦能文物保護、百年家風文化融合現代文旅、村民成為文化傳承人……傳統村落的現代化答案在這座“天下第一村”得以展現。6月19日,“江湖不遠 岳陽很近”——全國網絡媒體“湖南e周”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張谷英村,感受古村在新時代煥發的獨特魅力。

  初入張谷英村,映入眼簾的便是與綠水青山相映成趣的灰墻黛瓦。

  古建築群裏,62條總長1459米的巷道,至今保持“晴不曝日,雨不濕鞋”的格局,206個天井的排水系統歷經數百年仍暢通無阻,這些建築智慧被原樣保留,成為“活態博物館”的一部分。

活態傳承續文化脈絡 百年張谷英村煥新韻_fororder_圖片21

張谷英村內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築 攝影 李媛

  在王家塅清代建築群中,“豐”字形結構的468間房屋修舊如舊;上新屋非遺體驗中心,36道工序的巴陵青陶製作、70多道工序的岳州扇工藝,都在老師傅的指導下向遊客開放。

  原樣得以保留,不僅得益於用於古建築修繕的政府專項資金,也在於當地文旅開發中的“最小干預”原則。

  在張谷英村,村民站上了“古村保護舞臺”,以“文化傳承人”的身份參與旅遊服務,“保護-開發-反哺”形成良性循環。目前,張谷英村90%以上的村集體收入來自旅遊業,近800位村民從事餐飲、住宿、民俗表演等相關行業。

  踏上現代文旅的發展浪潮,村落裏的閒置資産改造成科技體驗館,其內的VR技術帶遊客“穿越”到2046年的宇宙,20分鐘的沉浸式體驗讓傳統文化與未來科技碰撞出火花;由廢棄小學“修舊如舊”而來的鄉村美術館,每年吸引10萬寫生學生,80余幅湖南美術名家作品在此展出……“文物保護+業態創新”模式,讓古建築成為可觸摸、可體驗的文化空間。

  “家”的概念,不僅體現在檐廊相連、聚家為族的建築群中,更延綿在張谷英村的家風家訓中。

  “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當大門上的對聯將代代生活於此的張氏家族精神內核書寫於此。

  作為維繫張氏家族延綿至今的精神支柱,張谷英村家訓族戒源自始祖張谷英對後人的諄諄教誨,延綿至今,不僅成了後世子孫的治家格言,也賦予張谷英村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符號。

活態傳承續文化脈絡 百年張谷英村煥新韻_fororder_圖片23

張谷英村內的家風主題宣傳畫 供圖 岳陽縣委宣傳部

  在孝廉家風傳承館,“割股奉親”“竹林義重”等故事以互動投影的形式呈現,遊客伸手即可翻閱族譜,探尋文化基因;“文魁匾”背後張煌、張炳兄弟中舉的故事,“八駿堂”中“刀槍入庫”的雕刻寓意,都成為講解員口中活化的歷史;“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核心理念,也通過28幅帶二維碼的楹聯、孝廉墻等載體,成為遊客觸摸傳統文化的窗口。

  “家”文化IP的打造,帶來了顯著的品牌效應。

  2023年,張氏家訓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該村每年超100萬人次的遊客量中,有30%是衝著“家風文化”而來,古村的文化認同感正轉化為旅遊吸引力。

  “家”的故事,潛藏在驅動古村發展的血脈基因中,更彰顯于古村在時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創新活力。(文 李媛)

編輯:周雨晴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