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城相映。
石山造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上世紀50年代在5座高寒荒山建設國有林場,到50多年來攻堅克難在南部石漠化地區造出茫茫林海,獲評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從率先在全國進行國有林場改革,到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實現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隆回縣以一場堅持了半個多世紀的生態“馬拉松”,在湘中大地樹起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文明新標杆。
發展無止境,奔跑不停步。如今,作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隆回縣正錨定“生態秀縣”美好藍圖全力攻堅,跑出國土綠化、生態修復、産業發展、鄉村振興“加速度”,跑出隆回人敢拼搏、敢擔當、敢爭先的精氣神。
率先在全國開展國有林場改革——
高寒荒山變身綠色明珠
從天空俯瞰隆回大地,5座高聳入雲的山峰——白馬山、望雲山、九龍山、大東山、木瓜山,被鬱鬱蔥蔥的山林覆蓋,這就是隆回縣均由人工造出來的五大國有林場。
1958年國有林場始建時,隆回縣將境內因石多土少而“禿了頂”的荒涼高山,交給了第一代林業人。一撥又一撥人,挑著糧食被褥,帶著鍋碗瓢盆,甚至拖家帶口,上了山、扎了根。在人跡罕至的高寒山區,頂著風霜雨雪,種下一棵又一棵幼苗,歷經幾代人接力奮鬥,終於有了現在的層林疊翠。
曾經,守著青山的林業人靠有限的伐木收入過著窮日子。2010年,隆回縣在全國率先按照“保生態,保運轉,保民生,保穩定”的“四保”原則和“不砍樹”“不賣林場”“不砸飯碗”的“三不”思路,進行國有林場轉型升級改革。林場走出困境,欣欣向榮發展。5個國有林場,現有面積近0.8萬公頃,活立木蓄積50萬立方米。
隨著林場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造林護林水準不斷提升,昔日的荒涼高山早已變身綠色寶藏、旅遊熱點。最高海拔1780米的白馬山林場,森林覆蓋率達98%,利用自身優勢做活“涼風經濟”,發展森林康養,並利用場部舊樓發展青少年教育研學基地;望雲山林場建有全省最大的金錢松林,打造20余公頃杜鵑花基地發展旅遊經濟,並正在規劃推進沙參種植基地建設;木瓜山林場涵養木瓜山水庫為邵陽市備用水源,利用原有的幹山工區打造柏木良種基地及種苗場;大東山林場建有滑翔傘基地,千畝野生櫻花每年吸引眾多遊客。
在最高海撥1155.1米的九龍山林場,一場薄雨令雲霧如練,山色空濛。碎石鋪就的山路邊,可見裸露的石壁上有虬曲盤錯的根系正努力地尋縫覓土、扎入大地。這裡土質以板頁巖風化土壤為主,曾經因缺少植被、水土流失,“風吹石頭跑”。如今森林覆蓋率已達98%以上,林木蓄積量每年以10%的比例遞增。新建的生物防火林帶上,一棵棵木荷樹苗長勢良好,招人注目。
林場場長彭建軍23歲時在這裡參加工作,後調去大東山林場,2020年又回到九龍山林場。他介紹説,林場以前廣泛種植杉木,近年來增加了金錢松、赤皮青岡、紅櫸、馬卦木、厚樸、銀杏等複合型樹種,進一步改善林分、改良土壤,提供旅遊觀賞價值,創造中藥材效益。因為山勢陡、土層薄,不太適合發展大規模林下經濟,他們正積極推進利用“九龍傳説”和成片的南竹林、九龍山水庫、溶洞等資源,與鄰近的向家村整體謀劃,共同發展森林康養和休閒旅遊産業。
如他這般,很多人在林場一幹就是一輩子,有的甚至一家三代都留在了林場。經常穿山越林,白色車成了林場人的標配。一週只回一次家,回一次家帶足一週的菜,成了林場人的常態。九龍山林場至今還保存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只吃兩餐飯的習慣,工區管護站才通了電。但這就是林場人曾經無怨無悔,現在依然無怨無悔的選擇。
石山造林模式在全國推廣——
“火焰山”造出綠色林海
石漠化被稱為土地癌症。通過人工鑿石造林,隆回南部15個鄉鎮如“火焰山”橫亙的石漠化地區,如今建成了50公里長、面積達2.33萬公頃的鬱鬱蔥蔥柏木林帶。這不僅是全國縣級最大的柏木林,更是隆回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人文奇觀。
隆回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長期遭受“石魔”肆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隆回石灰岩丘陵山崗面積達7.89萬公頃,其中岩石裸露30%以上的“重度石漠”有3.33萬公頃。這些山崗因夏季地表溫度高達50℃而被稱為“火焰山”。面對這片“不毛之地”,隆回人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勇氣和信念,開始石山造林的艱辛歷程。
沒有土沒有水,就用肩挑、馬馱運過來,用鑿子在石山上開穴;沒有經驗,就反復開展對比試驗,逐一篩選。通過營造對比試驗林、用體溫育芽篩選樹種等方法,他們從50多個樹種中篩選出柏木等7個適宜石山造林的耐旱品種,讓9000萬棵柏木在石縫中扎了根。
一年又一年,一座山頭接一座山頭,隆回林業人帶領各鄉鎮的村民,在石山上植樹造林。從最開始的村民全家上陣,到以政府補貼的形式,鼓勵村民植樹、發展種植大戶,再到結合造林項目引進專業公司代種,隆回咬定青山不放鬆,跑出植樹造林的加速度、高顏值。
在長期實踐和研究中,隆回林業人勤於探索、勇於創新,攻克石山造林一系列難題,突破石山造林多項關鍵技術。科研成果“隆回縣石灰岩石山造林技術研究及應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隆回縣石山造林模式被推介為全國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通過代代接力,久久為功,昔日土地貧瘠、岩石裸露的山嶺披上了綠裝,2萬多公頃石漠化土地轉化為綠色林海。森林覆蓋率從以前的不足30%提升至55%,生態屏障功能顯著增強。全縣柏木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3萬公頃,蓄積量突破300萬立方米,均居全國縣級區域首位。石山造出的柏木在市場上備受歡迎,有的用在了西藏、青海等地的寺廟修葺中,有的被運往福建造成漁船,駛向海洋……
為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隆回在實施退耕還林和石山治理中,始終堅持“宜林則林、宜果則果、生態經濟兼顧”原則,科學設計了4類12種模式。隆回在建設好2萬多公頃生態林的同時,發展了金銀花、油茶、水果等經濟林5300多公頃,帶動10萬名群眾增收。其中石山柏木生態林模式和金銀花林藥模式被國家林草局推介為全國退耕還林典型示範模式。
新質生産力賦能生態秀縣——
共建共享美麗新隆回
近年來,隨著“生態秀縣”發展戰略的實施,隆回不斷推動林業治理體系現代化,實現全民主動增綠護綠,共建共享“林城相融、林水相映、人景和諧”的綠色家園。
一方面,生態修復成效顯著,森林資源數量持續增長。
2021年至2024年,隆回共完成中央預算內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專項(簡稱“雙重”項目)和省級生態廊道建設中央財政投資8887萬元,實施人工造林1786.67公頃,封山育林1.05萬公頃,森林品質精準提升4.33萬公頃,退化草原修復1556公頃、生物圍欄4.0萬米。隆回的生態廊道和“雙重”項目建設績效評估連續兩年排名全市第一,並獲全省營造林重點項目省級品質評價優秀等次。
依託六都寨水庫(今魏源湖),隆回建設了總面積711.0公頃的魏源湖國家濕地公園。2021年魏源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立項,總投資3245.86萬元,現已完成全部濕地修復工程、鳥類棲息地工程、駁岸修復工程、標牌標識體系建設及附屬配套、相關綠化工程等。
隆回縣還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和“一村三年萬樹”行動,共創建全國生態文化村1個、國家森林鄉村2個、省精品鄉村1個、省綠色村莊(森林鄉村)423個、美麗鄉村示範村70個、園林(花園)式單位(小區)128家。
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5%以上,森林蓄積量從“十三五”末的1056萬立方米增至1218萬立方米。2022年,隆回縣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森林城市”稱號。隆回縣林業局獲得“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稱號。
另一方面,森林保護實現了從“被動防禦”到“主動治理”的轉變。
2021年以來,隆回縣創新實施林長制,構建“一長四員”網格化管護體系。全縣劃分為760個責任網格,設置縣級林長18名、鄉級林長276名、村級林長1314名,科技員59名、監管員73名、執法人員226名、護林員1221名。通過定期不定期巡山巡查,建立監管檔案,確保全縣森林資源得到全面保護。
以科技為引領,隆回積極開展森林災害防治,實現“技防+物防+人防”三防聯動,構建了森林火災首端攔截系統。2023年以來,隆回縣新建生物防火林帶230公里、隔離帶326公里和森林防火應急道路20公里,新建森林消防蓄水池35個,形成封閉成網的林火阻隔體系。建設森林消防專業隊伍5支,併為25個鄉鎮、572個村(居)委會配備了滿足撲救較大森林火災需要的消防器材。森林火情熱點快速核查處置“131”機制得到有效落實,確保火情“打早、打小、打了”。
同時,隆回縣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松毛蟲防治、古樹名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守護候鳥過境等工作,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加快集體林權改革——
實現産業興百姓富
隆回縣林地總面積17.1萬公頃,其中集體林地面積16.33萬公頃。2010年至2012年全縣共審核頒發林權證本22.44萬本,其中集體統一經營0.82萬本、農戶個人(法人)21.62萬本。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林業産業迅速發展,百姓不斷增收致富。
近年來,林下經濟逐步壯大。隆回縣大力推廣林禽、林菌、林藥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有金銀花、獼猴桃、黃精、魔芋等林下經濟産品和特色養殖。現全縣發展林下經濟經營主體221個,其中林業企業12個、農民合作社37個、專業大戶91個、森林人家及家庭農場81個。
隆回縣金銀花種植面積1.47萬公頃左右,常年年産幹花1萬噸以上,佔全國金銀花産量的50%以上。2024年幹花産量1.2萬噸,産值達到40億元。小沙江鎮已成為全國著名的金銀花交易集散地。2025年,金銀花已納入全省林下經濟發展主導目錄。
依託傳統優勢,隆回正積極謀劃將“小竹子”培育為綠色低碳經濟的“大支柱”。隆回縣現有竹林面積2.01萬公頃,形成了以灘頭、岩口等南竹主産區為中心的1.33萬公頃筍竹兩用林基地。目前筍竹加工企業有9家,其中湖南金竹筍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為湖南省林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024年,全縣竹産業産值突破2億元,帶動10萬農民參與竹産業鏈。
油茶産業逐漸壯大。全縣共有油茶林9700多公頃,其中新造油茶林面積7700多公頃。全縣有2.5萬餘農戶參與油茶種植,發展油茶專業種植合作社61家,註冊規模企業10家,大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寶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獲評省級林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024年油茶年産值為4.33億元。
森林旅遊和森林康養産業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擁有1026株古樹的“虎形山—花瑤風景名勝區”,中華秋沙鴨兩度到訪的“魏源湖國家濕地公園”,監測到紅腹錦雞的“望雲山省級森林公園”,帶熱龍瑤幽谷景區的“白馬山省級森林公園”,守護候鳥過境的“屏風界縣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區,人氣火爆。2024年全縣實現旅遊人次4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0億元以上。
“綠色共富”是隆回林業人服務百姓的初心。為提高産業效益,隆回林業局積極探索産學研深度融合機制。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省林科院、省植物園等合作開展柏木、金錢松等良種選育和基地建設,推動林木種苗升級換代。科技員制度覆蓋全縣,59名科技員深入山間地頭,指導林農應用油茶剪枝、病蟲害防治等技術。
今年,隆回縣制定了“一縣一策”林改工作計劃,全面推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各項工作任務。全縣將從發放收益權證、落實“三權”分置,發展竹産業、助力鄉村振興,建立林權收儲機構、盤活森林資源,完善工作機制、規範林地流轉等方面,促進集體林權制度更趨完善,確保林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穩步增加,林業經濟持續發展,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
跑出高品質發展加速度
讓隆回林業人引以為傲、備加珍惜的,不僅是他們打下的這片綠色江山,還有寫進隆回林業人骨髓裏的優良傳統。他們稱之為“林家舖子”精神——涵蓋“不滅石山誓不休”的信念,“綠了荒山白了頭”的奉獻和艱苦奮鬥、務實創新的作風。
一代代隆回林業人前赴後繼,甘於寂寞、默默奉獻,為青山綠水燃燒生命。他們當中,有“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全省綠化功臣張世模,全國林業先進工作者、省勞動模範羅金塔,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工作者、省勞動模範劉維湘,全國綠化先進工作者、省勞動模範肖時平,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個人周忠安,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王丁偉等。
秉承“林家舖子”精神,隆回林業人在新時代跑出了高品質發展的加速度。
2023年,全省啟動林火阻隔系統與森林消防蓄水池建設兩年行動。為了抓早抓好項目建設,隆回縣林業局在即將過年放假之際,召開會議進行專題研究,又在2023年春節過後上班第一天,為相關手續審批開通綠色通道。開年分工後,大家各司其職、迅速行動,各相關職能部門高效配合,項目如火如荼推進。
隆回縣林業局防火股股長劉清華等人帶著技術人員奔赴山林,早上出去,晚上回來。生物防火林帶需要上圖作業,他們拿著手機拍照,一步一個腳印走完全程。自家車在山路上開報廢,就無償徵用朋友的豪華越野車。防火股工作人員中有一個90後小夥子,在高強度的爬山作業中膝蓋受傷,拄著拐杖半個月沒恢復,“一度懷疑人生”。
兩年的精心苦幹,不僅確保了生物防火帶的建設品質,還實現了林界的區分,讓林權和責任歸屬一目了然。2024年底省驗收組前來驗收時,3天的行程對方只用了一半,“沒必要再看了,隆回的項目只有震撼,沒有遺憾。”
5月27日,隆回縣林業局資源股用一天時間完成了3個項目的林地手續初審,並連夜趕往長沙送審。務實高效、快報快審,是隆回縣林業局強化要素保障、助力隆回高品質發展的體現。2023年審批104個項目,2024年審批40多個項目,平均時間只要兩三天。隆回縣木材市場搬遷項目的林業審批手續本來需要一個月,他們開通民生工程綠色通道,一週時間辦完,經營戶特意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今年以來,隆回縣以內需擴量提效等“七大攻堅”行動為抓手,積極推動林業高品質發展。投資995萬元的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建設項目在全省率先開工;全縣建設義務植樹基地50處,栽植綠化苗木20萬株,栽植生態苗木180萬株,完成營造林1300多公頃;配合市林業局打捆申報2025年中央財政油茶産業發展示範獎補項目;對25個鄉鎮(街道)和5個國有林場全覆蓋森林防火宣傳……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將繼續傳承勤樸堅韌、團結奮進的‘林家舖子’精神,通過實施生態林改造提質,壯大發展油茶、南竹、林下經濟林和森林康養等林業産業,建設和美鄉村,推動全縣生態建設高品質發展,讓綠色福祉惠及更多百姓!”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隆回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王丁偉,説出當代林業人的共同心聲。(邵陽日報記者 賀旭艷 通訊員 陳斌 楊貴新 肖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