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步基層實踐者在青山中“踏”出振興路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6-25 11:23:27

  “公路盤旋通僻壤,風機旋轉亮山坳,鄉村煥彩歌盛世,産業興榮報黨恩……”

  六月的湖南南山牧場,雲霧繚繞處傳來悠揚苗歌。百年吊腳樓下,城步苗鄉群眾用苗語編唱的山歌正在火塘邊流傳。

  押韻的調子配上木葉伴奏,鄉村振興政策乘著苗歌的翅膀飛進千家萬戶。這正是城步苗族自治縣萬千基層幹部與群眾共繪鄉村振興長卷的生動注腳。

  産業突圍,青山窩裏盤出金鏈條

  在海拔1600米的十萬古田腳下,“90後”紅薯妹劉星帶領村民種植紅薯。

湖南城步基層實踐者在青山中“踏”出振興路_fororder_圖片10

“紅薯妹”劉星(右一)指導農戶種紅薯 供圖 城步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曾在廣東發展的劉星,2012年回家探親時,看到不少農作物因缺乏銷路而爛在地裏,極為痛心。於是她決心留在家鄉,依託本土特色資源優勢打造紅薯産業鏈,幫助村民解決農産品銷售難問題。她帶隊考察學習,引進新設備與技術,在零添加情況下將紅薯産品保質期延長至6個月,産量翻番;深度研發紅薯,製作十餘款食品,結合本地奶業特色推出新品,部分新品遠銷海外。

  如今,劉星以“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合作生産經營模式,發展該縣汀坪鄉、丹口鎮的8個村300余戶村民種植紅薯1200多畝,盤活農村剩餘勞動力和閒置生産資料,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成了大家心中的“領頭雁”。

  近年來,城步幹部深諳“靠山吃山”的新內涵,深入實施“奶業擴能、果蔬補鏈、茶葉復興、以竹代塑、油茶提質”五大工程,完善“南牛北羊”“南茶北桔”産業佈局,培優做強蜂蜜産業;梯度培育南山牧業、南山鄉村、羴牧科技、南山匯牛、悟康竹業等一批具有帶動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實施地理標誌農産品保護工程,著力打造“中國南方乳業之都”“湖南第一峒茶”“高山延季蔬菜”“特色苗鄉水果”“以竹代塑先鋒産業”等一批響亮品牌。

  當生態稟賦撞上全鏈思維,“白雲深處”的土特産正變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金名片。

  人才紮根,山溝溝裏播下智慧種

  近日,在城步儒林鎮電商産業園內,最美巾幗奮鬥者、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楊淑亭面對直播鏡頭,熱情地與粉絲互動。

  19歲時因車禍高位截癱,23歲開啟創業之路,33歲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楊淑亭用14年創造了一個逆風翻盤的奇跡。她創辦萬紅花卉合作社與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産倣真花、箱包等工藝品遠銷國外。在縣域設置30多個花卉組裝代理點、2個扶貧車間,帶動30多個村1386人增收,引領67名殘疾人就業。

  目前,城步實施的“1+10”人才政策體系,正在重塑山鄉基因:蘭蓉、丹口、金紫3個鄉鎮4個村秋月梨合作社組成産業聯盟,實現人才資源的共建共享;30多位鄉土專家組建“苗醫苗藥協會”,讓千年苗醫藥熠熠生輝;新媒體協會用生動筆觸與鏡頭傳遞城步發展好聲音,為區域建設持續注入澎湃動能。

湖南城步基層實踐者在青山中“踏”出振興路_fororder_圖片11

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湖湘工匠”伍前金在創作刺繡作品 供圖 城步苗族縣委宣傳部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湘桂邊界的城步五團鎮,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湖湘工匠”伍前金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在傳承千年的苗繡技藝中深耕不輟,創立苗繡文化研究所、培訓學校、開發公司及民俗旅遊公司“四所(司)”,構建“研究+培訓+産銷+文旅”全鏈條模式。她累計培訓農村留守婦女1800人次,帶動300余人脫貧致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我要證明,大山深處也能長出國際范!”伍前金説。

  繡架上躍動的銀針,正勾勒出鄉村振興的人才圖譜。

  文脈薪傳,馬燈照亮鄉村共富路

  夜幕降臨,城步汀坪鄉蓬瀛村肖家甸紅豆杉樹旁的農戶家裏飄出陣陣油茶香。百歲老人陽秀姑坐在自家的火塘旁,墻上的老馬燈映照著遊客聆聽“紅軍過蓬瀛”故事的面龐。

  蓬灜村是紅軍長征入邵第一鄉第一村,紅軍過蓬灜並在村內留下大量的歷史遺跡。近年來,蓬瀛村用好紅色歷史遺跡,深挖紅色旅遊資源,修繕“蓬瀛鄉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臨時司令部舊址”“特派員軍事會議舊址”“萬人軍民大會整訓舊址”等革命遺址,大力推動紅色旅遊發展,成為全國文明村鎮、湖南省鄉村振興示範村、湖南省紅色文化與民俗文化傳承基地。

湖南城步基層實踐者在青山中“踏”出振興路_fororder_圖片12

蘭蓉鄉水源村在傳習苗獅文化 供圖 城步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老山界”黨性教育基地以紅色根脈為筆,在青山間勾勒出五團、南山等周邊70余戶農戶的民宿經濟發展版圖;月亮樓苗繡工坊以苗家錦繡為線,讓指尖銀針在青帕上繡出生活新篇;丹口吊龍等非遺奇葩在産業沃土結出富民碩果……城步在文化振興中找準發展密鑰,將文化IP轉化為共富密碼。

  蘭蓉鄉水源村苗獅隊以青山為幕,定期開設苗獅培訓班,將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少年們。正如苗獅傳承人陳本豪所説:“以前覺得老手藝要失傳,現在成了‘傳家寶’。”

  從紅色基因到非遺薪火,一脈相承的人文之光,正化作城步鄉村振興的璀璨星河。

  生態蝶變,苗嶺深處的綠色交響

湖南城步基層實踐者在青山中“踏”出振興路_fororder_圖片13

青界山林場人工營造的萬畝杉木林 供圖 城步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湘桂邊界褶皺的山巒間,雲霧如翡翠織就的輕紗,常年繚繞于城步千頃林海。

  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似一枚綠寶石嵌于群峰之中,十萬古田濕地波光粼粼,林麝與雲豹棲息地的原始森林舒展著億萬年的肌理,苗族吊腳樓在古樹間若隱若現,勾勒出人與自然共生的壯美畫卷。

  然而,曾幾何時,沿河沙場的轟鳴碾碎了溪流的清唱,小水電站的壩體阻斷了魚類洄遊,山林中斧鋸聲蓋過百鳥晨歌,讓這片土地傷痕纍纍。

  轉折始於一場刀刃向內的生態革命。

  巫水河畔沙場的機械轟鳴聲逐漸消失,保護區內數座小水電站有序退出,裸露的河床在生態修復的“春雨”中重獲生機。同時,城步通過推行生態林補貼政策,讓163.89萬畝生態林納入保護,公益林年補助2054.36萬元。在城步,曾經的伐木工人放下斧鋸,經系統培訓後變身生態護林員,年均增收上萬元,實現“護林能致富”。

  如今的城步,生態治理成效斐然,先後獲評“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最具影響力文化旅遊百強縣”“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湖南省森林城市”等稱號,“生態城步、魅力苗鄉”的品牌形象愈發鮮明生動,底色更加鮮亮。

  黨建引領,壟畝之上繪振興藍圖

  泛黃的規劃圖紙平整地攤開在收割後裸露的稻茬間,黨員先鋒隊隊員圍坐在濕潤的田埂上,膠鞋沾著未幹的春泥……將時間撥至城步春耕之時,別開生面的“田埂會”伴隨著暖陽進行。

  “灌溉渠再挪三十米,就能多保兩戶稻田”“這個彎道農機掉頭困難”……圖紙在人群中傳遞,筆尖劃過處,既有灌溉管網的精準走位,也機耕道錯車平臺的增設位置標注。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真實需求,最終化作設計院的修改意見。

  在城步的田間地頭,這種“一線工作法”,是基層幹部的常態。

湖南城步基層實踐者在青山中“踏”出振興路_fororder_圖片14

王楷文(左一)在為農戶收割稻穀 供圖 城步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商務部駐蔣坊鄉竹聯村第一書記王楷文的手機裏,保存著兩張對比鮮明的照片:一張是2024年他剛駐村時,汗流浹背幫農戶收割稻穀時的身影;另一張是2025年春天,他穿著雨衣雨靴站在平板橋上疏通河道堵塞物時,村民隨手抓拍的鏡頭。

  正如他日誌中所寫:“當我們把辦公地點搬到田埂上,把政策文件翻譯成鄉音土語,把科技課堂開在竹林深處,黨心與民心就像苗家吊腳樓的榫卯結構,在一線的磨合中越嵌越緊。”在城步,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築牢在産業發展最前沿、矛盾化解第一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

  近年來,城步基層幹部以系統思維破局,用實幹擔當作答——當奶罐車穿越雲海,當山歌聲喚醒晨曦,當馬燈光溫暖遊子歸途,這片曾經戴著“貧困帽”的土地,正以高品質發展的筆觸,書寫著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文 申太陽 羅亞男)

編輯:周雨晴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