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由張掖市委網信辦主辦,中國甘肅網、山丹縣委宣傳部、山丹縣委網信辦、山丹艾黎紀念館承辦的“路易 · 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山丹軍馬場。這座擁有2000年養馬歷史的軍馬場,正以當代生態實踐勾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圖景。這片總面積329萬畝的土地,不僅是絲綢之路上的“馬都”,更是祁連山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一環——173萬畝劃入祁連山國家公園,212萬畝納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生態保護成效直接關係河西走廊的水源涵養,山丹軍馬人也以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詮釋著“兩山”理論的深刻內涵 。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
科技賦能生態修復:讓草原“煥新顏”
2025年以來,山丹軍馬場以“兩山”理論為指引,將智慧化管理注入生態保護。通過搭建智慧園區管理平臺,農田灌溉、植被監測實現精準化調控;在退化草原改良中,引入衛星遙感技術監測植被蓋度,結合人工飼草地建設,使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提升。如今,岩羊在草坡跳躍、馬鹿于林間穿梭,黑頸鶴等珍稀鳥類重返濕地,祁連山北麓的生物多樣性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截至目前,馬場已完成草原圍欄、退化草場改良等系列工程,讓188萬畝草原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機。
産業轉型激活綠色動能:從“養馬”到“養生態”
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山丹軍馬場探索出三産融合的轉型路徑。農業領域,建成機械化馬鈴薯基地與燕麥草綠色生産基地,通過滴灌技術節水30%以上,打造“祁連山雪水灌溉”的農産品品牌;工業端深化國企改革,將傳統馬産業與現代加工技術結合,開發馬奶、馬具等高端産品;旅遊業則以“絲路馬都”為IP,串聯萬馬奔騰實景表演、艾黎紀念館等資源,推出“生態體驗+馬文化研學”線路,2025年上半年接待遊客量同比增長40%。
生態紅利反哺民生:共繪鄉村振興圖景
生態旅遊、馬文化體驗等新業態,為周邊村民提供了馴馬師、導遊等超2000個就業崗位,牧民人均年收入增長1.2萬元。馬場還牽頭成立合作社,帶動周邊鄉村發展民宿、特色養殖,形成“馬場+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在鄉村振興實踐中,馬場將生態修復與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為周邊村落改造飲水管網、鋪設光伏路燈,讓“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
站在祁連山頂俯瞰,山丹軍馬場的萬畝草原如綠色綢緞鋪展,馬群踏過的土地正萌發新的生機。這座千年馬場用實踐證明,當馬蹄聲與生態保護的節拍同頻,綠水青山終將化為滋養一方的“金山銀山”。(文/圖 高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