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尚學重教育 湖南邵東長勝村走向振興路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6-30 16:45:47

  湖南邵東市水東江鎮長勝村,是一座藏在湘中大山褶皺中的小村落,戶籍人口僅3200余人,山多地少。

  這裡走出了600余名大學生,其中有180余名重點高校生、18名博士和8名海外留學人員,被譽為“邵陽高考第一村”。

  大山深處,為何能飛出如此多的“金鳳凰”?近日,筆者走進長勝村,探尋他們晴耕雨讀、詩書傳家的故事。

  高樓平地起,讀書是根基

崇文尚學重教育 湖南邵東長勝村走向振興路_fororder_圖片6

長勝村祠堂 供圖 邵東市委宣傳部

  長勝村面積6.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少,經濟來源只能依賴黃花和柑橘,經濟落後。但長勝村民眾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來崇文尚武,私塾學堂眾多。

  村民們遵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家規家訓,對學習成績優異者,自覺捐錢捐物,鼎力資助其學業。助學獎優、禮尚往來的傳統代代相傳。

  建於明清時期的宗祠“可大堂”門聯上赫然刻著:“可以讀可以耕可以仕可以世守,大其志大其量大其學大其家聲”“高樓平地起,讀書是根基”等耕讀傳家精神。“高樓從地起,萬事書打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等樸素的治家格言也被鄭重地刻在了展館墻上。

  “誰家出了個大學生,全村人都會敲鑼打鼓去送禮道賀;考上清華北大的獎勵5000元,考入重點大學的獎勵2000-3000元不等,這份獎勵在當時堪稱鉅款。”現任村支書申哲,指著展櫃裏泛黃的賬本介紹。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長勝村開始設立獎學金,目前村集體累積發放了獎助學金20多萬元。

  “知識改變命運”

  在長勝村,村口矗立著一塊刻有“知識改變命運”的石碑,是長勝村家風傳承的寫照。

  81歲的曾臘秀坐在兒女們新蓋的樓房裏,憶起往昔,辛酸與自豪交織。“那時是真窮啊。”她説。“三分薄田,吃飽都難,何況供三個兒女讀書?”為了微薄的生活費和學費,她在昏黃煤油燈下守著石磨,一圈圈磨豆子。天未亮,便挑起沉重的豆腐擔,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擔子壓彎瘦削的肩膀,汗水浸透粗布衣衫,只為換回幾張皺巴巴的零錢——那是孩子們的書本和希望。

  農閒時,她在田埂地頭精心侍弄黃花菜,賣了換錢。後來,開銷日增,她和丈夫毅然遠赴貴州打工。“我們開過巴掌大的小店,也支攤賣麻辣燙,起早貪黑,一分一厘地攢。”她感慨。“兒子經常説我一人幹了三人的活。”

  生活的重擔未壓垮這個家,反讓兄妹三人格外懂事勤奮。大兒子申宏梁深知父母不易,放學便看牛、割草、幹農活,稚嫩肩膀早早分擔重擔。女兒申圭良以兄為榜樣,學習異常刻苦,常在微弱煤油燈下苦讀至深夜。小兒子申宏宇高中入伍,在緊張的部隊生活中牢記兄姐叮囑,注重方法,最終考入國防科技大學,後成為光榮的駐港部隊一員。

  “我有兄弟姊妹九個,我沒讀過書,是心裏最大的遺憾。”曾臘秀聲音低沉。“所以,我一定要讓孩子讀書!走出山村!”這樸素的信念,支撐他們熬過無數艱難日夜。

崇文尚學重教育 湖南邵東長勝村走向振興路_fororder_圖片5

青少年勵志展覽館 供圖 邵東市委宣傳部

  在長勝村,這樣的家庭並非個例。青少年勵志展覽館裏,排列著村裏所有大學生的名字與照片,成為村莊最宏偉的風景線。

  反哺家鄉,改變大山

  讀書,改變了長勝村兒女的人生軌跡,也改變著這個貧瘠山村的面貌。

  近年來,越來越多走出大山的學子開始將目光、資金投向家鄉,反哺家鄉。

  2016年前,長勝村還是道路泥濘的窮山村。

  在村“兩委”的號召下,鄉親聯絡組成立,點燃了在外遊子的鄉情。

崇文尚學重教育 湖南邵東長勝村走向振興路_fororder_圖片4

如今的長勝村,23公里水泥路暢通無阻 供圖 邵東市委宣傳部

  遊子曾楨帶頭捐資85萬元加固400年曆史的“可大堂”;遊子曾倩如今是駕校校長,連續5年不間斷的每月資助300元給低保老人;38位在外遊子共捐資近40萬元注入村集體發展基金,投資收益用於村集體發展。

  “讀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但真正的價值在於用所學改變家鄉。”申哲每年都會收到來自長勝村兒女的信息和捐贈。

  近5年來,愛心資金700余萬元匯聚成流:23公里水泥路暢通無阻,10公里電網改造點亮山鄉,2900米灌溉管道貫穿田野,26座山塘2座水庫煥發新生機。

  “以前在外打工最怕開學,現在家門口就能賺學費了!”村民申大姐笑靨如花。“勝才黃花菜合作社”的加工車間裏,留守婦女指尖翻飛,金黃的花蕾化作增收的希望。合作社的烘乾房裏,黃花菜的甜香混合著村小學的琅琅書聲,飄向村口那方寫滿信仰的石碑。

  走進今日的長勝村,“為群眾辦好事 讓群眾辦好事”映入眼簾,申哲翻閱著新的建設方案,遠處山塘波光粼粼。

  長勝村最珍貴的“存款”,不是銀行裏的數字,而是村民夜話時對兒孫前程的憧憬。長勝村創造的教育奇跡,是用幾代人的努力換來對知識的敬重,用榜樣的力量建立起傳承的鏈條,用離鄉的深情托舉起家鄉的未來。(文 鄧朝霞 蔣易薇 鄧星照)

編輯:周雨晴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