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您又來看我了,快到屋裏坐。”正在院子裏幹雜活的靳德祥老人一眼認出熟悉的身影,熱情招呼道。靳德祥家本是張掖市山丹縣清泉鎮南灣村的脫貧戶,因兒子身有殘疾導致生活困難,幫扶幹部們始終將他記挂於心,常入戶嘮家常、話裏短,在及時了解其生産生活困難並給予幫助的同時,還把黨的最新政策送到家門口,切實將幫扶工作落實落細。
幫扶幹部走訪靳德祥老人家
靳德祥家的幫扶故事,只是山丹縣交通運輸局常態化幫扶工作的一個縮影。這幾年,因南灣村青壯勞力多外出務工,21戶“一對一”幫扶對象多為留守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面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該局幫扶幹部以持續性下沉走訪為抓手,巧用“碎片時間”、善用“細緻心思”,從點滴小事入手,用實際行動架起與群眾的連心橋,讓民生溫度可感可觸。
“2025年我們村要打造一個全縣富硒綠色智慧農業示範點,車輛進出比較多,村口有一處高邊坡路存在安全隱患,希望能安裝護欄保障安全。”在清泉鎮南灣村幫扶工作推進會上,村支書趙宏業滿眼期盼地説道。很快,50米嶄新的波形護欄整齊地安裝在進村道路上,山丹縣交通運輸局迅速響應,高效落實幫扶舉措,為鄉村産業發展築牢安全防線。
近年來,山丹縣交通運輸局立足鄉村振興大局,不僅聚焦脫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一對一”精準幫扶,更高度重視村集體産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以完善的硬體設施為鄉村産業發展築牢根基。位於城郊的南灣村憑藉2400余畝富硒土地資源優勢,成為特色農産品種植企業投資興業的熱土,集體土地流轉外包已成常態。隨著當地特色農産品種植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大型農業設備進出、農産品運輸對村內道路承載能力、通行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修建好的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秉持這一理念,山丹縣交通運輸局全力支持南灣村産業發展。2023年至2025年,圍繞娃娃菜、包菜、西蘭花等農産品基地,累計修建7條通行道路,安裝波形護欄、完善標識標線等生命安全防護設施超1.8公里。道路條件的顯著改善,為特色産業注入強勁動能,村民們幹事創業熱情高漲,收入持續增加,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振興步伐愈發穩健。
下一步,該局將持續深化常態化幫扶機制,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用務實舉措詮釋責任擔當,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接續奮鬥,書寫更多溫暖故事。(文/圖 張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