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5日上午,伊朗與伊核協議中的英國、法國、德國三國在伊斯坦布爾舉行新一輪閉門談判。雙方都派出副外長級官員參加。這是6月以伊衝突停火後,雙方首次會晤,談判時機敏感、議題複雜,備受國際關注。
總臺記者 陳慧慧:這裡是伊斯坦布爾的伊朗總領事館。就在我身後,伊朗與伊核協議中的英國、法國、德國三國正在這裡舉行新一輪核問題談判。這是6月以伊衝突停火以來,雙方首次面對面的接觸,因此備受外界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兩個月內,伊朗與歐洲三國第二次在這裡會談。選擇伊斯坦布爾,是因為這座城市地理位置居中,而土耳其既是北約成員,也和伊朗、俄羅斯等國家保持穩定溝通,政治敏感度低;而地點設在伊朗總領館,更顯示出在6月以伊衝突後,伊方對保密性與安全性的高度重視。
雙方都派出副外長級官員參加,議題也非常敏感,比如,伊朗多次表示其核計劃出於和平目的,但如何贏得外界特別是歐洲方面的信任,是一大難題。是否願意進一步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安排,也是談判的一項關鍵內容。而更大的分歧則在於“快速恢複製裁機制”,如果該機制被觸發,可能導致聯合國對伊朗的全面制裁重新生效,伊核協議也將面臨嚴重危機。
第二,這是一場未見美國但繞不開美國的談判。雖然美方並未出席,伊朗方面明確表示,只有美方承認其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下的一些權利,並承諾不再以軍事手段施壓的前提下,才可能恢復與美國的間接談判。據美媒報道,美英法德已將今年8月底設定為談判達成協定的“最後窗口期”,否則將重啟對伊制裁。從這個意義上説,今天的談判某種程度上也被視作為美伊重啟溝通做出的鋪墊。
第三,談判的走向也可能影響更廣泛的地區局勢。一旦談判破裂、制裁恢復,不排除伊朗進一步限制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甚至考慮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將使核問題全面升級,也可能為中東安全形勢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總臺記者 陳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