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宣城市積極參與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推動跨省流域協調共治——從“一水共護”邁向“一域共富”
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方家灣村的白石源水庫。(資料圖片) 通訊員 陳磊 攝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已進入“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階段。
2023年出臺的《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方案(2023—2027年)》將宣城市納入合作區。在績溪縣先試先行率先納入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範疇的基礎上,宣城市深度參與合作區建設,挖掘本土生態保護補償經驗,推動流域共治向産業協作、民生共享邁進,拓展從“水質對賭”向“一域共富”升級的新路徑。
共護:融入“毛細血管”的制度革新
績溪縣是新安江水系的源頭之一,也是新安江水質保護的主戰場。該縣荊州鄉與杭州市臨安區島石鎮毗鄰的河岸,是皖浙交界處荊州水質自動監測站所在地。站內,精密儀器24小時不間斷監測水中氨氮、總磷等指標;站外,浙皖共享的清澈斷面,一江碧水晝夜奔流。
這座監測站背後藏著“15萬元撬動Ⅰ類水”的故事。“過去生態補償範圍覆蓋境內三大河流,涉及10個鄉鎮,荊州鄉不在其中,也無治理項目。但荊州鄉與島石鎮山水相連,荊州河是島石鎮重要水源,‘生態互保’十分迫切。”日前,績溪縣發展改革委區域經濟股工作人員楊芳告訴記者。
2019年,根據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相關要求,兩地簽訂互融合作協議,下游鄉鎮每年支付上游15萬元生態補償資金,上下游常態化聯合巡查、共享水質數據,荊州水質自動監測站就此設立。6年過去,補償資金累計達85萬元,石門潭水庫水質從Ⅱ類躍升至Ⅰ類,毗鄰地區生態環境安全得以維護。
今年的世界水日,績溪縣荊州鄉與臨安區島石鎮的人大代表們攜手登上石門潭水庫堤壩,開展“浙皖共護碧水”活動。清冽的庫水映照出兩地群眾對美好生態的共同期許。
一滴水的漣漪,激蕩起整條江的涌動。在宣城版圖上,數條創新“血脈”正在奔流——
廣德市盧村鄉與浙江省安吉縣孝豐鎮簽訂夏陽溪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實行跨“省、縣、鄉鎮”三級橫向生態補償。盧村鄉出境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Ⅱ類水標準。
郎溪縣淩笪鎮與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鎮共同實施洙漕河生態小流域上游青蝦養殖塘生態治理工程,退養青蝦養殖塘3000余畝,補償一次性退養補貼2000余萬元。洙漕河跨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三期工程已完工,兩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廣德市和郎溪縣的這些創新實踐成果,被收入《安徽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踐創新案例(第三批)》,為長三角跨省小流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提供了有益經驗。
省級機制向主動脈輸血,鄉鎮聯動則激活微循環。“在推行新安江流域跨省共治模式過程中,我們深度挖掘全市生態保護補償經驗,探索形成跨省水環境治理新格局。”宣城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衛敏表示,如今在宣城,一幅“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圖景躍然眼前。2024年,該市16個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達100%。
共富:生態價值轉化的産業實踐
一江清水不僅是生態底線,更是共同富裕的源頭活水。
走進績溪·蕭山精密製造産業園,記者看到,工人們在熟練操作設備,切割下料、組裝加工,機床轟鳴聲奏響跨省産業協作的進行曲。
2020年,杭州市蕭山區7家企業抱團移師績溪縣,聯合投資建設精密製造産業園,成為當地“以小引大”的招商佳話。這個佔地面積57.4畝、總投資超5億元的機械製造産業園項目,是績溪與杭州産業聯動的一個縮影。
産業園的蓬勃生機,深植于皖浙兩省共護一江清水的合作根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方案(2023—2027年)》正式出臺後,皖浙兩省從單純守護一江清水,邁向更深層次的合作發展階段。
2023年10月,績溪縣成功入選全國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站在新起點,績溪主動對接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上海大都市圈,架起生態與資本的橋梁,吸引長三角資本投資生態保護與綠色産業。
在産業聯動賽道上,績溪縣錨定新能源、食品藥品精深加工、電工電氣、裝備製造四大主導産業,全力打造省級高端金屬新材料特色産業集群,引導傳統産業向先進製造業轉型。同時,積極探索“生態+”發展模式,“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文旅”三大路徑齊頭並進。
如今,杭績數字産業園、長三角綠色食品産業園等電商孵化與配套服務平臺已成熟運行,為綠色食品産業插上數字化翅膀。“十鄉百碗・千店萬廚”牽引工程的實施,將本土特色美食與生態資源深度綁定,打造綠色“績品”,借助凡農科技、杭州碧橙等電商平臺實現“山水土産”到旅遊消費品的轉化,讓生態價值在舌尖、網絡與文旅體驗中充分釋放。
在廣德市,盧村鄉的一泓清水也帶來豐厚的“産業福利”。在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下,滬皖共建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建設正在提速,“一地六縣”城市聯動,推動“生態+農業、旅遊、賽事”合作。在“竹鄉畫廊”旅遊道沿線,民宿、自駕、露營等業態串珠成鏈,吸引著長三角地區遊客紛至遝來,農村居民的“錢袋子”變得越來越鼓,“綠水青山”正在轉化為“金山銀山”。
共創:資源要素市場化的機制創新
去年2月,安徽虹維新材料有限公司以2.076萬元競得宣城市錦宏複合材料0.086噸二氧化硫和0.808噸氮氧化物排污權,完成全省全域推進排污權交易“第一單”。同年5月,廣德市的安徽永茂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安徽廣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分別與滬浙企業完成長三角首批次跨區域排污權交易簽約,交易總額2.68萬元。
自去年全省全域推進排污權交易以來,宣城市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推進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將深化排污權交易改革工作列為全市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二級市場交易14筆,交易總金額達685萬元,創下安徽全域推進排污權交易“四個第一”佳績。
排污權交易並非“有錢就能買”,而是通過“一評一權一證”銜接機制,將環評審批、排污權確權與許可證核發聯動,企業新增排污量須通過市場交易獲取。宣城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建立政府儲備庫“蓄水”調節制度,今年3月首批排污權政府儲備庫出讓吸引7家企業競得13個相應排污權指標,總成交金額205萬元,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政府儲備庫交易。
“對地方而言,排污權交易既盤活了環境資源,又推動産業升級。”宣城市排污權交易和儲備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該市正在探索將VOCs污染物排污權納入長三角跨省交易。其中,廣德市已完成長三角首批次跨區域排污權交易,績溪縣與黃山市在籌劃開展新安江、長江流域水排污權“互換”共贏合作活動。
宣城市還不斷探索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産、生態資本轉化路徑,推動全省首單林業碳匯交易、林業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森林碳匯價值保險落戶;總投資27.49億元的“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績溪段)生態治理修復與綠色産業升級(EOD)項目”入選國家級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
在這些實踐場景裏,生態補償早已超越機械轉賬的數字,嬗變為浸潤著民生溫度的共富試驗田。當奔涌的江水既能變為水權交易的躍動符號,又能化作滋養一方的生態資本,綠水青山的存續方式,正以超乎想像的姿態,綻放出多元共生的發展新圖景。(記者 張敬波 通訊員 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