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項培榮 赫鎮 攝
“我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跟著新四軍打鬼子,哪怕犧牲了也無怨無悔。”7月29日,家住阜陽市潁州區的抗戰老兵項培榮回憶起80年前參軍時的情形,語氣堅定有力。
項培榮老家在浙江安吉縣。1945年2月,17歲的項培榮在山上放牛時,偶遇一支途經此地的部隊。“他們説自己是新四軍,來打日本鬼子的。”得知是老百姓自己的部隊,項培榮有了參加新四軍的想法,跟家裏人打了聲招呼,就跟著部隊出發了。
一路上,戰友們向項培榮介紹抗擊侵略者的故事。有人問項培榮為何要當兵打鬼子,“我雖然出生在佃戶家庭,但父親非常重視教育,想方設法將我送進私塾讀書,因此從小就産生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項培榮説起了參軍的原因。
入伍當天,項培榮便隨戰友急行軍15公里山路,趕在天黑前抵達駐地。征塵未洗,部隊又緊急開拔。臨行前,班長塞給他一支剛繳獲的步槍,項培榮心情激動,寶貝似的抱著。
部隊晝伏夜行,項培榮在行軍途中熟悉紀律、苦練槍法。戰友們得知他讀過私塾、肚裏有墨水,紛紛圍上來逗他:“這回可撿到寶了,來了個能寫會算的‘秀才兵’。”識文斷字的他,很快被安排擔起了文書兼通信兵的職責。
戰火淬煉下,項培榮迅速成長為一名驍勇善戰的新四軍戰士。兩個多月後,在皖西的一次山區伏擊戰中,他率領戰鬥小組巧妙設伏,成功俘虜了四名敵軍。這份出色的戰績為他贏得了上級的通令嘉獎,不久,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産黨。
項培榮左小腿上有一道清晰的凹痕,那是與日軍激戰時留下的傷痕。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項培榮和戰友們滿懷激動,奉命前往溧水一處日軍據點受降。然而,盤踞在此的日軍拒絕放下武器。
“日本都投降了,這幫鬼子還倡狂什麼!”項培榮和戰友們很憤怒。隨著上級一聲令下,部隊向頑敵據守的城墻發起猛攻。據點內,百餘名日偽軍負隅頑抗,甚至動用了迫擊炮瘋狂還擊。
一聲震耳欲聾的“轟隆”巨響,震得項培榮身體發麻,彈片瞬間撕裂了他的左腿和頭皮,鮮血涌出。但他咬緊牙關,拔出嵌在小腿裏的彈片,用繃帶一扎,又衝向了戰場,最終取得戰鬥勝利。
勝利的曙光已現,戰鬥卻未停歇。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項培榮不顧腿傷未愈,跟隨部隊輾轉作戰,多次與困獸猶鬥的日寇交鋒。每一場戰鬥,他都衝鋒在前。“只要能打贏鬼子,我命都可以不要。”項培榮説。
抗日戰爭期間,項培榮多次負傷,其中被敵人打入肩胛骨的子彈,28年後才被取出。1955年被授予大尉軍銜。1958年他轉業到地方工作,先後在阜陽輕工業學校、阜陽機械技工學校、阜陽農機學校及原阜陽地區無線電廠等單位任職。
“父親經常告誡我們,無論現在的生活過得多好,都不能忘了抗日戰爭,不能忘了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項培榮的兒子項民説。(記者 安耀武 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