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湖南省衡陽縣各地再生稻陸續成熟,農戶們搶抓農時收割頭季,確保顆粒歸倉,不誤第二季收成。
農機在田間收割再生稻 攝影 丁源
在衡陽縣欄垅鄉均龍村的稻田裏,種糧大戶張俊益正組織多臺收割機搶收再生稻。機器穿梭田間,“轟隆隆”的作業聲中,飽滿稻穗被快速捲入機身,切割、脫粒、粉碎稻稈一氣呵成。隨後,裝滿稻穀的收割機駛向田埂,金燦燦的稻粒傾瀉而入等候的運輸車輛中。
張俊益介紹,他的60多畝再生稻兩天就能收割完,收割後要馬上放水施肥,投入到二季的準備工作中。
再生稻是“利用稻茬續發新苗、再次結實”的高效種植模式,頭季收割後,稻樁休眠芽在水、肥適宜條件下重新生長,經抽穗、灌漿再次成熟,實現“一種雙收”,大幅提升土地産出效益。
去年,張俊益在農技專家指導下種了60多畝“瑋兩優8612”再生稻,兩季畝産超2000斤,實實在在的效益讓他今年繼續投入。他算了筆賬:再生稻第二季畝産有七百多斤,投入成本不高,30斤尿素約30元,防蟲約四五十元,加上收割費200多元一畝,每畝純收入能有500多元,而且不用再犁田、插秧,省了不少事。
衡陽縣地處衡邵乾旱走廊,水資源分佈不均勻,部分地區種一季稻水源有餘,種雙季稻則不足。而再生稻省水、省工、免二次耕種,成為當地最優選擇。
近年來,衡陽縣緊盯糧食生産,因地制宜推廣再生稻,種植面積從2016年數千畝增至今年的8.5萬畝以上,兩季畝産預計超1000公斤,穩步增長的種植面積和産量,讓再生稻成為了當地推動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的有力抓手。
農機收割再生稻 攝影 丁源
衡陽縣欄垅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王建秋表示,當地群眾對再生稻種植的態度已從最初的引導參與轉變為如今的自發投入,核心就在於看得見的收益。去年,全省“稻再油”千畝示範片在欄垅鄉落地見效,再生稻頭季測産670公斤,再生季310公斤,兩季合計980公斤,加上油菜畝産100公斤,綜合效益顯著,這讓越來越多農民主動加入種植行列。(文 鄒健 姚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