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衡陽縣曲蘭鎮的山野間,常能看到一個坐著輪椅的身影穿梭其間為當地村民提供醫療服務。
他就是陽亭村鄉村醫生王黎明。自幼患小兒麻痹症的他卻未曾向命運低頭,35載光陰裏,他以拐杖、輪椅為“腳”,以仁心為“燈”,為鄉親們撐起一片遮風擋雨的健康“晴空”。
王黎明(右一)詢問村民近期身體情況 攝影 姚康
近日,在曲蘭鎮陽亭村衛生室裏,王黎明正為因牙痛前來的村民李祥蘭細緻問診、開方,反復叮囑其注意事項。這樣的場景,已在這間屋子裏重復了15萬餘次,成為鄉親們最熟悉的日常。李祥蘭説:“王醫生給我們村民看了30多年病了,人很好,對病人很關心。”
1970年出生的王黎明,自幼被嚴重的小兒麻痹症纏上。從依靠拐杖挪步,到去年得了重病不得不坐上輪椅,身體的局限從未困住他前行的腳步。
17歲那年,他拜師學醫,家境貧寒沒能讓他走進學堂接受系統教育,便憑著一本字典逐字啃讀醫書,在無數個挑燈夜讀的夜晚裏,將醫學知識刻進心裏,後進入縣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學習,學成歸來的他正式成為陽亭村的村醫。
王黎明坐著輪椅為村民行醫送藥 攝影 姚康
35年間,王黎明始終以病人為中心,用行動踐行著醫者的神聖職責。他處處為患者精打細算,遇遠道而來的患者便儘量當天完成檢查、明確診斷並及時治療,若患者費用不足,還會主動減免部分醫療費。儘管行動不便,陽亭、主堂等鄰近村莊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過他的足跡——為村民上門送藥、測量血壓,向群眾講解疾病預防知識。寒來暑往,風霜雨雪,只要村民有需求,他必有所應。王黎明説:“每次看到病人康復,我心裏很高興,有一種成就感,病人高興,我也高興,我總是希望他們康復回家。”
王黎明的堅守,治愈的不僅是村民的病痛,更在他們心底播下了溫暖的種子。這份奉獻精神也悄然浸潤著他的家人——其女兒王娟長大後毅然選擇學醫,循著父親的足跡回到基層,協助父親經營現在這家村衛生室。
王娟正在抓藥 攝影 姚康
“我從小看見父親為村裏老百姓治療,給老百姓帶來便利,村裏老人由衷地感謝他、敬重他。”王娟説:“我也想像父親一樣,做個善良、真誠的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山高路遠,擋不住一顆向民的心;
身有不便,磨不滅一份醫者的責。
王黎明用輪椅的輪印丈量著鄉村的每一寸土地,用滾燙的仁心溫暖著每一個等待的身影。在鄉村基層醫療的崗位上,他用35年的堅守,寫下了最動人的奉獻篇章。
王黎明説:“我今年55歲了,身體慢慢地沒有以前好了,我希望我女兒能繼續在這個村衛生室為老百姓看病解憂。”(文 鄒健 姚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