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甘肅省林草局獲悉,張掖市林科院日前在臨澤縣平川鎮治沙林場、山丹縣北山灘、甘州區平山湖、高臺縣常豐村等區域,完成了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野外監測點建設。隨著野外觀測點的投入運行,一條橫貫河西走廊中部濕地與巴丹吉林沙漠南緣的生態過渡帶上的監測網絡逐步成型,標誌著甘肅張掖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省級生態定位站初步建成,當地荒漠生態治理邁入“自動化監測”新階段。
張掖市林科院積極籌建,在各野外監測點均配備了“高精度、多維度”的監測設備體系,不僅涵蓋空氣溫濕壓感測器、超聲波風速風向感測器、降雨量與蒸發感測器、顆粒物感測器等氣象與環境監測設備,新增了風沙收集器、液位感測器、土壤溫濕度多層感測器網絡,搭載雙目植被蓋度圖像採集模組和植被長勢圖像採集模組,可全方位捕捉“水、土、氣、生”四大類核心生態數據。這些關鍵數據,將逐步構建河西走廊荒漠生態系統數據庫與動態分析模型,成為“三北”工程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沙化土地精準治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數字羅盤”。至2025年底,將全面建成“一站多點”監測體系並投入運行,實現張掖市乃至河西走廊重點荒漠區生態要素實時監測全覆蓋,為河西走廊防沙治沙和生態治理提供數據支撐。(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