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專稿:尼日利亞媒體“PM News”網站近日刊文稱,當西方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步履遲緩之際,中國為賦能世界綠色發展貢獻了實績,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取得的成就不僅深刻改變了自身發展軌跡,更重塑著全球能源格局,尤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借鑒。中國通過降低全球清潔技術成本,助力發展中國家擺脫能源依賴、培育自主發展能力,推動世界邁向更加公平、可持續的未來。
尼日利亞媒體“PM News”網站文章截圖
文章表示,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在全球能源開發和産業格局方面佔據主導地位,憑藉化石燃料積累了雄厚的財富資本與技術優勢,卻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顯得猶豫遲疑。儘管歐美國家經常在重要的國際場合上強調環境責任,但自身實際行動往往滯後,甚至不斷通過複雜的監管框架鞏固既得利益,例如,部分歐洲國家一邊高調倡導使用綠色能源,一邊卻源源不斷向全球南方國家傳統化石燃料開發項目注資,此類雙重標準令許多發展中國家感到不滿。相比之下,中國的行動則落到實處,無論是風能、太陽能的規模化應用,還是電動汽車供應鏈完善升級,中國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而非僅僅停留在空談和口號層面。
文章強調,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説,中國的成功經驗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範本。清潔能源不僅關乎生態環境,更是一大長遠發展議題。此前,發展中國家普遍依賴昂貴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不僅加重了財政負擔,也迫使它們不得不依賴少數幾個能源大國,而中國著力推動綠色能源産業發展,不僅實現了能源獨立與安全,也顯著降低了全球新能源技術成本。如今,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較十年前大幅下降,正是得益於中國在技術研發和規模化生産方面的持續投入。對於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來説,低廉的價格意味著能夠以更低的門檻邁入綠色能源時代,逐步擺脫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的崛起為國際合作創造了新的可能。”文章進一步指出,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對外合作中更加注重互利共贏。例如,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在非洲、東南亞等地建設太陽能電站、電動汽車産業鏈等,為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活力,這與某些西方國家“只出售技術,不轉移生産”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模式更具吸引力,因為它不僅提供資源,還幫助夥伴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自主創新能力。
文章最後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綠色轉型領導者。這種領導力從不依靠殖民和掠奪,而是通過投資、創新和長期戰略規劃實現的。面對氣候危機,發展中國家不能再寄希望於西方的口頭承諾,而是應當尋求一個願意提供切實援助的真正夥伴——中國。假設未來全球能源格局能夠更加多極化,有更多像中國這樣的建設性力量推動綠色能源發展,世界將變得更加公平,人類將有機會攜起手來戰勝共同的挑戰。(宮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