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交織間,上海學子對話海南非遺
來源:海南日報  |  2025-09-19 14:37:01

  原標題:瓊劇《黃道婆》、黎錦技藝走進滬上社區 經緯交織間,上海學子對話海南非遺

經緯交織間,上海學子對話海南非遺_fororder_25731242_hnrbtp3_1758209516334_s

  學生們與瓊劇演員互動。通訊員 劉妍 攝

  “這個線是怎麼染色的?”“這條圍巾要織多久?”“這些圖案是什麼意思?”……9月18日下午,上海市徐匯區淩雲文化中心裏,好奇的提問聲此起彼伏。

  一群學生簇擁在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胡春芳身旁,小腦袋湊得緊緊的。有人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輕撫黎錦,有人滿眼期待地望著腰織機,想立刻上手體驗這門古老技藝。

  當天,“尋黃道婆足跡,讀懂傳統紡織技藝裏的科學智慧”活動在淩雲文化中心舉辦,上海中小學生近距離接觸了瓊劇《黃道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等海南非遺。

  一面面講述黃道婆生平的展板前,上海市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宋浩傑將黃道婆的紡織傳奇緩緩道來。學生們聽得格外專注,踮起腳尖、探著腦袋,生怕漏聽一個細節。

  另一旁,幾位黎錦技藝傳承人席地而坐,指尖靈巧地挑動經線、穿梭緯線,原本樸素的棉線在她們手中漸漸顯露出“菱形紋”“蛙紋”等精美的紋樣,引得學生們駐足圍觀,發出一聲聲驚嘆。

  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小學的學生林筱添第一個舉起手,“老師,我想體驗織黎錦!”傳承人笑著幫她係好腰織機,她立刻低下頭,認真打量著織機上縱橫交錯的經線,小心翼翼拿起提棕桿,逐根數清線條,慢慢勾選花紋。

  沒一會兒,林筱添就忍不住揉了揉腰,卻笑著感慨:“原來織黎錦這麼不容易!腰都酸了,可它實在太有意思了,我真想好好學下去!”

  “黃四娘——”不一會,一段清亮婉轉的瓊劇唱段飄來。不同於往常的劇場演出,這次瓊劇《黃道婆》特意“走下舞臺”。“王阿龍”“紅蓮”“宋五哥”等劇中角色,穿著戲服,走到學生中間,手把手教他們跟著節奏拍手、哼唱。學生們很快就卸下了拘謹,跟著演員又唱又跳,仿佛真的走進了黃道婆的世界。

  當劇情推到高潮,“黃道婆”終於造出三錠紡車,高聲喊出“我做成了”時,學生們也跟著一起歡呼鼓掌。上海市梅園中學的呂一凡,也跟著演員學唱了一句“我做成了”,雖然調子有些跑歪,卻逗得全場哄堂大笑。

  11歲的呂一凡第一次接觸瓊劇,他還沉浸在互動的興奮勁頭中:“這太震撼了!我還想再聽一遍!”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小學的項澍莀也忍不住分享:“我沒去過海南,但是今天了解了瓊劇、黎錦這些多姿多彩的海南文化,我以後很想去海南看一看!”

  人群裏,梅園中學的學生林婧藝顯得格外認真。她手裏拿著一本筆記本,筆尖飛快地記錄著黃道婆故事的重點。遇到休息的瓊劇演員,她還特意上前,禮貌地請對方寫下對瓊劇表演的感想。

  “這次活動時間雖然短,可我收穫太多了!”林婧藝的語氣裏滿是滿足,“特別是認識了瓊劇這個有趣的劇種,回去之後我要查更多資料,好好了解瓊劇,也好好了解黃道婆的故事。”

  七百多年前,黃道婆架起了滬瓊兩地文化交流的一座橋;如今,這場非遺體驗活動,又讓上海的孩子們與海南文化相遇,青春笑聲與百年非遺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這真是最有意義的畫面!”宋浩傑看著眼前熱鬧的場景説道,“我前些年去過海南,親身摸過黎錦的紋路,也聽過當地老人口中的黃道婆故事。今天看到孩子們對滬瓊兩地的非遺這麼感興趣,這就是兩地文化交融最生動的見證。”他期待未來滬瓊能有更多這樣的交流機會,讓孩子們在親手觸摸非遺、親身感受文化的過程中,慢慢讀懂中華文化的深厚,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惠)

編輯:閆寧鈺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