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兒童發熱熱點問題,構建診療新體系
2025年9月20日,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中國中藥協會兒童健康與藥物研究專委會、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中西融合研究發展委員會、中西融合大講堂共同策劃的“寶貝港灣新聞會客廳”在第五屆中西融合兒童健康大會上舉行。本次活動得到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婦女兒童關愛工程的公益支持,以“打破兒童發熱認知鴻溝,共建科學診療照護體系”為主題,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副總編王君平主持,邀請了多位中、西醫及藥學專家,與到場的新聞媒體記者展開深度對話。

“寶貝港灣新聞會客廳”直播現場
發熱是兒童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但在兒童發熱的診療與家庭照護中,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此次“寶貝港灣新聞會客廳”特別聚焦兒童發熱的熱點問題,旨在通過跨學科對話,呼籲推動建立規範化兒童發熱診療與家庭照護體系。
建立科學照護標準,彌合醫患“認知鴻溝”
中國中藥協會兒童健康與藥物研究專委會申昆玲主委指出,在兒童發熱診療中,醫生的專業判斷與家長的治療期待常常存在差異,她強調,應儘快建立科學的兒童發熱家庭評估與照護規範,幫助家長合理判斷病情、正確護理與用藥。
同時,應持續加強基層兒科能力建設,通過培訓與醫共體協作提升水準;制定明確的分級診療與雙向轉診標準,構建更加公平高效的兒童發熱診療服務網絡。
規範家庭護理手法,破除物理降溫誤區
中國中藥協會兒童健康與藥物研究專委會馬融主委指出,許多家庭在護理兒童發熱時依賴物理降溫,但普遍存在誤區,例如使用退熱貼、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但是,這些手段不僅難以發揮真正的退熱作用,反而不利於兒童康復。
他強調,兒童發熱護理的核心並非單純追求體溫下降。除了合理使用中、西藥物外,還可科學應用中醫外治法,比如中醫的“退熱貼”屬於穴位貼敷療法。當患兒尚不符合解熱鎮痛藥使用指徵時可使用中藥穴位貼敷,或在高熱使用退燒藥的間隔期,解熱鎮痛藥配合中藥穴位貼敷,往往能減少“體溫反彈而無法用藥”的困境,使退熱過程更平穩。
他同時指出,社會上仍存在對中西醫兩种醫學範式的認知偏差。西醫強調精準靶點、起效迅速,而中醫則以辨證論治和整體調節為核心,優勢在於防治結合、綜合改善、促進康復。他呼籲,應堅持中西醫“並重”、“協同”,也要用現代科學語言與循證研究闡釋中醫藥價值。
規範藥物使用,構建全鏈條用藥指引
江西省兒童醫院陳強教授指出,在兒童發熱的對症治療中,解熱鎮痛藥的不合理使用仍然普遍。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院內處方—藥店售藥—家庭用藥”全鏈條補齊短板。各級學術組織應制定通俗易懂的標準化用藥指引,醫院也需加強藥事服務和用藥指導。
與此同時,面對“育兒博主聲量大、專業醫生科普聲音弱”的現象,醫生和學術機構也要善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傳播形式,既保持專業性,又增強影響力,與社會傳播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兒童發熱用藥認知。
深化中醫外治循證研究,完善標準化應用路徑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王雪峰教授指出,中醫藥在兒童發熱管理中強調整體調節與扶正祛邪,臨床應用時需根據不同證型,需選用不同的用藥。而中醫外治法如小兒推拿、穴位敷貼和藥浴等,因操作簡便、兒童接受度高,已成為改善發熱患兒舒適度的有效手段。但是,這些治療方法仍需通過高品質循證研究明確其療效與適用範圍,並建立標準化臨床路徑。同時,應加強中西醫協作與家長教育,推動外治法的規範化和安全使用。
推進兒童藥物劑型創新,完善適兒化研發體系
天津藥物研究院張鐵軍教授介紹,我國兒童藥研發正在加快,近年來在劑型、口感與安全性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口服溶液、顆粒劑、口崩片以及外用貼膏等“兒童友好型”劑型日益豐富,解決了吞咽困難與依從性差的問題,為兒童發熱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的新選擇。
本次“寶貝港灣新聞會客廳”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深度對話,集中回應了兒童發熱診療與家庭照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更展現了中西醫協同、醫藥學科聯動的共同願景。兒童健康關乎民族未來,唯有匯聚學術、臨床、藥學與社會各界之力,推動標準、科研與科普三位一體並進,才能為我國兒童構建起安全、科學、溫暖的診療與照護新體系。(文/圖 劉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