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海南省政務服務大廳、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等地 探尋海南自貿港“加速軌道”

9月23日上午,“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行走在海南自貿港,“速度”成為最鮮明的標識。
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聯辦訴求9239件,平均辦理時長47.14小時,較傳統工單多次流轉聯動處置縮短18.39小時……海南12345熱線快速響應、高效辦理,跑出便民“加速度”。
一期項目建成並成功首發僅用時878天,5天內發射兩發火箭……海南商業航天發射乘勢崛起、大膽創新,跑出發展“加速度”。
9月23日,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海南主題採訪活動的媒體記者,先後走進海南省政務服務大廳、海南省12345管理中心、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等地,感受海南發展的“加速度”,探尋自貿港建設的活力“密碼”。
今年8月底,初到海口開辦企業的馬來西亞華僑楊柳沒想到,原本計劃一個月完成企業落地的籌備工作,不到三周就全部搞定,“原以為要跑幾趟,打個熱線全弄明白了!”
楊柳所説的熱線,指的是海南12345熱線。從企業註冊時的材料審核,到員工社保補繳的流程諮詢,再到公司信用等級的疑問解答,她前後提出23條訴求,每條都有清晰回應,許多難題當天就得到解答。
作為全國首條省域政務服務熱線,海南12345熱線自2016年設立以來不斷創新,推行“12345+網格化+直通聯辦”工作機制,打造“一地接入、全省通辦、辦就辦好”的海南自貿港“總客服”。
“總客服”的工作日常是怎樣的?23日上午,採訪團走進海南省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大廳,耳邊便傳來此起彼伏的接聽聲。“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話務員們頭戴耳麥,眼盯螢幕,手敲鍵盤,忙著解答群眾的各類訴求。目前,海南平均每月受理工單超過60萬件。
“我們還提供英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俄語、泰語等多語種服務,既保障日常民生諮詢與企業發展訴求的高效處置,也為涉外服務與緊急事項處理提供支撐。”海南省12345管理中心綜合保障科科長吳玥介紹。
一通熱線,讓群眾的事情“有地説、有回應”;一份文件,讓企業辦事“更‘無感’、更高效”。
“過去外資註冊流程多、耗時長,如今有了海南出臺的《外資企業登記便利化措施》,既能簡化證明文件又能提前幫辦,簡直是雙重利好!”海南某外資企業海南區域負責人程先生告訴記者。
簡化主體資格證明文件、實現部分外資企業全程電子化辦理、實現三個“一件事”服務鏈……一個個在全國率先實施的登記便利化改革措施,充分反映出海南吸引外資企業的決心和誠心。
流程做“減法”,服務做“加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實有外資企業10690戶,同比增長13.61%,增速連續8個月全國第一。74%的外資企業是2020年6月1日後設立的。
9月23日下午,記者跟隨採訪團來到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從一、二號發射工位的高科技裝置,到測控指揮大廳的現代化測控設備與實時數據大屏,無不深切感受到海南商業航天正進入“加速軌道”。
7月30日,一號發射工位順利發射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間隔不到120小時,距其600米的二號工位再次成功發射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8月26日,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再次成功發射,實現從今年2月11日首飛成功以來“三戰三捷”的高頻次發射……余溫未散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不但驗證了全系統發射能力,也讓“高密度”發射目標從規劃走進現實。
“為提升高密度發射能力,我們正緊鑼密鼓建設新的發射工位。”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天梁介紹,今年1月,發射場二期項目破土動工,用地1100余畝,將建設三號、四號發射工位及配套技術區和測控站。目前,大部分子項目建設正緊張推進,計劃2026年底前具備發射能力。
“緊緊圍繞發射場,我們構建了‘3+1+N’産業體系,即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航天旅遊和‘航天+’産業,未來將通過以鏈強鏈、以鏈補鏈、監管我們的航天産業做強做大。”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鳳宇介紹。
“有呼必應、接訴即辦”的服務速度,“開門迎商、落地生根”的改革速度,“向天圖強、探索深空”的創新速度,正是活力中國在海南的生動注腳。“我將用手中的筆和鏡頭,深入挖掘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亮點成效,更加生動講好海南故事。”《中國國門時報》記者李婧靖説。(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琬茜 張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