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莽山腳下 共護一山春色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9-27 16:32:56

  國際在線湖南報道(記者 周雨晴):9月25日,第四屆郴州旅遊發展大會在宜章縣開幕。秋意漸濃的莽山,雲霧繚繞,山風卷著草木的清香漫過山脊,連溪澗中的泉水也顯得格外清冽甘甜。

家在莽山腳下 共護一山春色(稿件還在送審)_fororder_IMG_20250926_135928

莽山景色 攝影 周雨晴

  沿莽山主峰蜿蜒而下,車行十余公里,一片青瓦木樓悄然嵌落在山坳間——這便是燕子岩瑤寨。

家在莽山腳下 共護一山春色(稿件還在送審)_fororder_20250926094707_IMG_9693.JPG

燕子岩瑤寨 攝影 周雨晴

  寨中溪水環繞,氣溫較寨外更低。沿青石板路徐行,可見萬福溶洞掩映于青藤之間,陽光斜照入內,水汽在光柱中輕盈浮動。

  走進洞內,別有洞天:鐘乳石垂滴,石筍溫潤,穿過一段曲折的溶洞小徑,便抵達一處開闊平地。幾張木桌靜置其間,竹編燈罩透出暖光,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焦香與茶香交織的氣息——當地村民劉霞和夥伴們正在這裡打油茶。

  金點子落,溶洞飄香引客來

  “以前哪敢想,溶洞裏還能擺茶桌喲!”劉霞笑著説。這位80後瑤家女子效倣古人穴居的生活方式,在洞中賣起了油茶。她手持茶杵,輕搗鍋中的茶葉、薑蒜,“咚咚”聲在溶洞中迴響,説話間,她擦了擦額角的汗,又招呼著遊客坐下。

家在莽山腳下 共護一山春色(稿件還在送審)

劉霞在打油茶 攝影 周雨晴

  劉霞經營的油茶店舖已滿一年,想起創業前的往事,她打開了話匣子。

  2024年國慶節前夕的一次村集體會議上,瑤寨景區負責人鐘懇召集村民圍坐于村裏廣場,共商如何為寨子注入新業態。“守著莽山和溶洞,不能只讓客人看一眼就走!”有人説道。劉霞忽然想起奶奶的油茶——若在溫暖奇特的溶洞中設茶桌,讓遊客邊品茶邊賞景,會不會別有韻味?

  提議一齣,會議頓時熱鬧起來。鐘懇接話:“油茶是瑤寨的老傳統,調整口味,既保留祛濕功效,又能讓遊客喜愛。”村民們紛紛響應,各抒己見……最終大家決定將溶洞改造為油茶體驗點,由劉霞帶領兩位同鄉先行嘗試。

  初創階段,劉霞心中忐忑。她依古法打茶,又隨鐘懇探索改良,減少苦澀老葉,增添鮮嫩茶芽,控制炒制火候。歷經十幾次調試,終於研發出茶湯琥珀、焦香回甘的新式油茶,配以瑤寨米果,足以驅散山間濕寒。

  溶洞茶桌開業當日,劉霞緊張得雙手微顫。當日,8元一杯的油茶售出上百杯。

  如今,洞中的木桌常座無虛席:廣東遊客舉著手機拍攝打茶過程,韓國客人興致勃勃地學搗茶杵,歡聲笑語伴著茶香飄出洞外。

  眾人合力,百業興旺滿園春

  然而,6年前的燕子岩瑤寨,還是另一番光景。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寨中只剩下老人與孩童。

  彼時,鐘懇牽頭召開村集體會議,號召村民參與項目投資,可大夥看著尚在建設的山路與未知的市場,都犯了怵——“怕投了錢收不回”,觀望情緒瀰漫在村寨裏。

  “我懂大家的顧慮,但也瞅準了景區的潛力。”鐘雲鵬是從上海回來的青年,他沒有猶豫,率先拿出30多萬元,投資興建了景區首個特色項目——彩虹滑道。“2019年春節,滑道正式開業,沒想到僅13天就收回了20多萬元成本。”鐘雲鵬介紹,這場“開門紅”,成了打破村民觀望心態的“鑰匙”。

家在莽山腳下 共護一山春色(稿件還在送審)_fororder_IMG_20250926_085528

遊客在體驗寨內項目 攝影 周雨晴

  第二年,在村委會的組織下,村民們自發成立民海合作社,向鐘懇提出入股燕子岩景區項目,卡丁車、碰碰車等遊樂項目接連落地,燕子岩溶洞裏的咖啡廳也應運而生。

  “咖啡只是個載體,我們賣的是莽山的青山綠水,是瑤寨的煙火氣。”鐘懇説,這處依溶洞而建的咖啡廳,成了吸引80、90後年輕遊客的核心打卡點,既契合了消費主力的喜好,又讓自然景觀與休閒體驗無縫融合。

  産業起來了,崗位從少到多,曾經外出打工的青壯年陸陸續續回了村。設計館老闆鐘軍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瑤寨投資開辦設計館後,妻子不用再外出務工,留在館裏打理日常;父親也閒不住,編起竹籃、竹製品賣給遊客,一家人守著家門口就有了穩定收入。

  如今,景區帶動了50多個當地村民就業崗位,村民年人均增收達5000元。“村裏能做事的青壯年,基本都在家門口上班了。”鐘懇介紹,不僅如此,曾經200多人的村子,因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既留不住本地姑娘,也吸引不來外地媳婦,村裏單身青年就有十幾個。“兩年內有13人成家,外村姑娘都願嫁來了!”談及此,鐘懇心中滿是欣慰。

  作為2025年郴州旅遊發展大會的重點觀摩項目,今年,燕子岩瑤寨深挖瑤家特色傳統文化,將民俗文化融入景區,實現全面提檔擴容升級。溶洞餐廳內,瑤族美食與敬酒歌交織,墻繪創作讓鄉村風貌煥然一新。燕子岩瑤寨依託毗鄰莽山景區的優勢,成為鄉村旅遊網紅打卡點,遊客量達22萬,同比去年增加了21%。

  遊客增多,也讓瑤寨人更懂“守護青山”的重要。鐘懇帶領村民修建環山步道,不砍一樹;洞中油茶取用山泉,垃圾以竹籃外帶;連油茶原料皆為本坡生態種植。

家在莽山腳下 共護一山春色(稿件還在送審)_fororder_20250926094149_IMG_9691.JPG

掩映在樹林中的網紅打卡點 攝影 周雨晴

  “過去‘靠山吃山’是伐木售貨,如今是依託山水發展業態。”鐘懇説,近期瑤寨風景在社交平臺走紅,單條視頻點讚已有十多萬,“這説明人們真心喜愛這裡的風景與生活。”

  山風再次拂入溶洞,攜來溪水清氣與茶香。劉霞仍與夥伴們熱情制茶,咖啡館中咖啡豆輕響,體驗項目傳來孩童歡笑。曾經冷清的瑤寨,靠著“山水為基、民俗為魂”,在高鐵時代的“交通變局”中,把“偏僻小寨”變成了莽山腳下的“後花園”,也讓日子像熬得濃稠的油茶——越熬越香,越品越甜。

編輯:李媛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