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湖南報道(記者周雨晴 實習生 廖思婕):白墻黛瓦的非遺工坊依勢而建,盤山觀景步道蜿蜒入雲,煙火繚繞的美食街上游人如織……9月27日,在2025年長沙旅遊發展大會觀摩項目——溈山風景名勝區文旅項目現場,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新場景讓人眼前一亮。

溈山密印景區 供圖 溈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過去遊客來溈山,只能爬爬山,內容單一;如今大家可以親手做擂茶、體驗採茶制茶、住特色民宿,玩法豐富多了!”溈山鄉宣傳專幹張瑞站在熱鬧的工坊前,向采風團介紹這片土地兩年來的蛻變。
曾經的溈山,雖坐擁密印禪寺、萬畝茶山等優質資源,卻因景點分散、配套薄弱,一直面臨“留不住客、玩不深入”的困境。轉機始於2023年寧鄉市啟動的“文旅強市”戰略,溈山鄉借此東風,引入專業團隊對全域資源進行系統規劃,推動旅遊發展從“點狀開發”向“全域融合”轉變。
變化從腳下開始。坑洼的鄉村道路被拓寬成瀝青旅遊幹線,沿途增設觀景臺、休息驛站與充電樁;水電管網也實現景區與村落互聯互通,為後續業態注入打下堅實基礎。設施升級後,一批中高端民宿如盤雲山熙居、密印賓館煥新亮相,小而美的特色民宿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新打造的白葉坡溯溪點融合親水體驗與自然教育,成為今夏親子遊的熱門打卡地。
新業態也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非遺工坊的店員、民宿管家、景區保潔等多由本地村民擔任。“以前非得外出打工,如今在村裏就能掙到錢,還能照顧老人小孩。”一位在工坊銷售擂茶的村民笑著説。

寧鄉溈山擂茶 攝影 周雨晴
後山片區的茶産業同樣迎來深度融合。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溈山連續舉辦多屆制茶大賽和茶旅文化節,“溈山毛尖”品牌不斷躍升。2025年,全鄉茶葉綜合産值達1.8億元,茶農年均純收入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密印寺景區完成大佛維修、電梯安裝等提質工程,並植入“一葦渡江”光影秀、電瓶車遊覽等新項目,今年五一試運營以來已接待遊客2.8萬人次,實現營收近百萬元。
放眼未來,溈山的探索仍在繼續。如意觀景平臺、玻璃旱滑道等互動設施正加快推進,“太極小鎮”“京劇體驗村”等文化項目也已提上日程。一條集豆腐坊、擂茶店、植物染布體驗館于一體的靈印街正在規劃中,致力於打造沉浸式文旅街區,讓每位遊客都能深度感受溈山獨具特色的自然之美與文化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