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縣陽亭村的蜿蜒山路上,一輛摩托車每日準時打破晨霧的寧靜。“00後”鄉村醫生王娟挎著藥箱,熟練地避開坑洼,開始新一天的上門診療。
這條山路,她父親王黎明已走了35年。
35年前,17歲的王黎明因小兒麻痹症導致雙腿萎縮,曾一度在村口石橋邊陷入絕望。但“不當廢人”的信念支撐他託人買來字典,靠辨認偏旁部首的“笨辦法”硬是啃下了醫學書籍。
學醫三年,他花了兩年半時間認字。白天拄拐採藥,晚上挑燈夜讀,甚至因瞌睡打翻煤油燈時,第一反應是搶救枕邊醫書。他的執著最終打動了衛生院院長,收下了這個特殊徒弟。
20歲那年,王黎明在師父鼓勵下成功救治昏迷村民,從此開啟村醫生涯。35年來,他拄壞的拐杖換了一副又一副,診室從土坯房變成磚瓦房,但守護鄉親健康的初心從未改變。
2024年春天,王黎明被確診肝癌晚期。消息傳來,王娟還在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就讀,彼時正在曲蘭鎮衛生院實習。接到電話的那一刻,她沒有絲毫猶豫,當天就收拾行李回了陽亭村。

王娟行走在山間小道上 供圖 衡陽縣委宣傳部
“村裏不能沒有醫生,我爸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我必須回來。”王娟第二天便穿上父親洗得發白的白大褂,站在了衛生室的診桌後。
童年記憶中的草藥香是王娟最早的醫學啟蒙。六歲時,她就坐在父親藥櫃旁認藥材;六年級第一次獨立抓藥獲得村民認可後,她心中便埋下了從醫的種子。
然而獨立行醫的道路並不輕鬆。複雜的山路讓她多次迷路,村民起初的不信任更是考驗。有一次,她為説服一位獨居老人接受免費血壓測量,在門外耐心解釋了一個小時。
如今,王娟的摩托車已成了村民熟悉的風景。藥箱裏血壓計、聽診器、常用藥一應俱全,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位村民的健康狀況。

王黎明(左)給王娟(右)講解行醫心得 供圖 衡陽縣委宣傳部
“以前村民找我,會先問‘你爸在嗎’;現在直接説‘娟陀,我不舒服’。”王娟笑著説,聽到老人誇她“比爸爸還細心”時,她偷偷紅了眼眶。
王黎明雖因病情加重只能坐在輪椅上,但仍堅持在診室指導,用紅筆在女兒筆記本上批註注意事項:“給老人測血壓要先讓他們坐五分鐘”“輸液時要多觀察”......
從拐杖到摩托車;從土坯房到磚瓦房診室,改變的是診療條件,不變的是兩代村醫的堅守。在衡陽縣的山區裏,王黎明父女用醫者仁心守護著鄉村健康的“最後一公里”,讓每一位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的醫療服務,成為鄉村振興中最溫暖的注腳。
“我爸常説,當村醫,不僅要治病,更要暖心。”王娟望著父親的背影説:“這條路,父親走了35年,我想一直走下去。”(文 陳曙霞 胡小敏 陳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