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烤肉是台灣最受歡迎的中秋節習俗。每逢中秋佳節,馬路上、屋檐下、巷弄間,飄蕩著濃濃的烤肉香味,幾乎可以這樣説,在台灣過中秋節可以沒有月餅,但是不能沒有烤肉。中秋節這天,我們常常全家人出動,有時候還約上朋友一起去台北大稻程烤肉,那邊視野寬闊,可以看到最大最圓的月亮。大家把烤肉架子架好,男生負責生火和烤肉,女生在一旁活躍氣氛。鮮美的烤肉配上燒烤醬,然後用麵包夾著烤肉吃,味道超級讚!大家一起賞月、吃月餅,還會唱歌、跳舞,開心指數爆棚。這是屬於每一位台灣同胞心中最深刻的中秋節記憶。
這些年,我來到大陸創業。不久前,我與大陸心心相印的另一半喜結連理,所以今年沒有回台灣跟家人一起烤肉過中秋節。中秋節當晚,我在大陸跟家人一起賞月、歡聚,還一起觀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秋晚會,感到很開心,也很溫暖,一種難以名狀的深厚情感在我胸中激蕩。這是我第一次在大陸過中秋節,也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我感受到了之前未曾有過的“家”的溫度。
當歌手周深那空靈而深邃的歌聲傳來,我不禁感慨。每一個音符都像溫柔的觸手,輕輕叩擊著記憶的門扉。歌詞“山河無恙,明月依舊”讓我想起在大陸各地看到的美麗風光,想起阿里山上的雲海、日月潭畔的炊煙,想起那些在台灣的中秋月夜,還想起外婆在花蓮的庭院裏擺上柚子和月餅,給兒時的我講嫦娥的故事。此刻,舉頭望去,天空中的月亮又圓又大,家人的歡聲笑語同樣親切而溫暖。我突然明白,無論海峽有多寬,兩岸的家人、兩岸所有的同胞都仰望著同一輪明月,講述著同一個關於團圓的故事,懷揣著同一份中秋美好寓意和祝福。
當韓紅演唱《回家》的歌聲響起時,我的眼眶濕潤了。她那充滿力量而又溫柔磁性的嗓音,仿佛能夠帶我穿越時空隧道。我想起外公在世時常説的話:“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外公是一名抗戰老兵,直到生命盡頭,依然惦記著雲南老家的石板路和小商店門口的大榕樹。這種對“根”的眷戀,深植于外公和我們全家的談話裏、飲食裏、節慶習俗裏,也深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裏。
總台中秋晚會上的節目猶如一面明鏡,映射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那些唐詩宋詞裏的月亮,那些水墨丹青中的山水,那些南音北曲裏的鄉愁,都是我們源源不絕的精神財富。當《水調歌頭》的旋律響起,我情不自禁地用閩南話跟著哼唱,身旁的家人用普通話應和著。那一刻,語言的差異不再是隔閡,反而成了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生動體現。
在大陸生活和創業的這些日子,我發現兩岸同胞有著那麼多共同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都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春節盼團圓,在中秋節賞月……這些延續千年的習俗,如同無形的情感紐帶,將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緊緊相連。文化的力量溫柔而堅定,它不需要刻意渲染,只需要一顆開放的心,就能感受到那種血脈相通的親近和親切。
在這個中秋佳節,我格外思念台灣的親人,還與他們進行了視頻通話。小侄女興奮地告訴我,她們學校也舉辦了中秋晚會,大家一起學習製作廣式月餅,朗誦李白的《靜夜思》。聽到這些,我頓感欣慰——儘管隔著海峽,但兩岸中國人仍在用同樣的方式傳承著共同的中華傳統文化。這種文化的延續,比任何地理的距離都更加堅韌而有力量。而這種文化,終將以其溫柔如水卻無比強大的力量,引領我們走向更深的理解、更真的認同、更美的團圓。
作為一名台灣青年,我在大陸的這片土地上,找到了文化上的歸屬感。這種感受不是來自外部的灌輸,而是內心的覺醒。當我看到兩岸藝人在中秋晚會上同臺獻藝,當我感知到許許多多像我一樣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同胞都在這個夜晚仰望著同一輪明月,與兩岸的親朋好友一起歡慶佳節時,我深深體會到“兩岸一家親”是活生生的現實,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最樸素的情感。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就像這中秋的明月,雖有陰晴圓缺,但永遠高懸在我們心中,照亮我們的未來。(作者:台灣青年 蘇允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