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高山薈精華 一步一景品農香——從湖南(城步)高山農業博覽會看農業躍升之路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10-14 09:06:25

  金秋苗鄉,風裏裹著山果的甜香。南山腳下、巫水之畔,民族文化體育中心裏人流如織,2025湖南(城步)高山農業博覽會在此啟幕,這座湘西南苗鄉小城被八方賓客的笑聲填得滿滿噹噹。

一城高山薈精華 一步一景品農香——從湖南(城步)高山農業博覽會看農業躍升之路_fororder_1

2025湖南(城步)高山農業博覽會開幕現場 攝影 王蕾婷

  30000平米的展區裏,故事比展品更鮮活:城步峒茶的陶壇挨著澳洲奶粉的銀罐,南山蘿蔔的脆爽撞著北歐漿果的酸甜,苗家姑娘織的竹籃旁,智慧擠奶機的螢幕正閃著奶牛的健康數據。

  傳統與現代在此刻奇妙交融,正如該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王慧敏在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致辭所言:“這片土地正以山為箋,用“五香”作墨,寫就一篇高山農業的現代化答卷。”

  高山搭臺:從“資源困局”到“産業引領”

  九月末的城步,陽光把高山蔬菜的葉子曬得發亮。農博會主會場裏,14個省的300多家企業爭奇鬥艷,可城步“五香”産業展區前的人潮,總比別處密些——這背後,藏著城步人“換個視角看資源”的智慧。

一城高山薈精華 一步一景品農香——從湖南(城步)高山農業博覽會看農業躍升之路_fororder_2

農博會展區現場 攝影 王蕾婷

  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位採購商,攥著一根南山蘿蔔不肯放。“咬一口脆得能濺汁,比咱們市場裏的甜多了!”他邊説邊跟工作人員敲定訂單。這些長在海拔1800米山上的蘿蔔,明天一早就能裝上冷鏈車,傍晚就會出現在廣東人的餐桌上。

  “城步,是被青山綠水眷顧的土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獨特格局,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高山農業密碼。”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張志剛的這句話,道出了城步農業發展的根基所在。誰都記得,過去的城步有多難:全縣平均海拔696.8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戳著657座,能種莊稼的地,散得像星星。“種玉米怕旱,種水稻怕淹,守著大山卻餓肚子。”

  轉折,始於一次“回頭看”。城步人發現,高海拔不是攔路虎,而是天然的“生態濾鏡”——更長的生長週期,讓蘿蔔更甜、茶葉更醇 ;充足的日照,讓柑橘積累更多糖分;山裏的好空氣、好泉水,更是品質的保證。

  幾步之外的乳製品展區,南山牧業的小夥子正演示智慧擠奶系統。“您看這螢幕,每頭奶牛的産奶量、體溫,甚至吃了多少牧草,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指著數據曲線介紹。“我們的奶牛喝山泉水、吃有機草,住的地方推窗見山,比人還舒坦!”旁邊展臺上的鮮奶樣品,剛倒出來就飄著淡淡的奶香,嘗過的人都點頭。

  “五香”凝粹:從“靠山吃山”到“靠山富山”

  “以前‘靠山吃山’,現在要‘靠山富山’!”一場圍繞“奶香、茶香、果香、菜香、竹香”的産業革命,在群山間轟轟烈烈地展開。

  奶香,是最先飄出山的。南山牧場裏,23萬畝草山連成片,風一吹就像綠色的海浪,1.1萬頭奶牛在草坡上踱步。“奶牛吃得好、住得好,奶質自然好。”牧場負責人笑著説。每天,這些鮮奶會被及時運到加工廠,製成學生奶——全國約50萬名中小學生的早餐杯裏,都裝著南山的高山奶香。

  茶香,是年代越久越濃厚。白雲湖旁的老茶林裏,680歲的“湖南茶樹王”還站著。在白雲湖生態農業的展臺前,制茶師傅正坐在竹椅上揉茶。捻、揉、烘、焙……他的手指在茶葉間翻飛。“這峒茶得發酵一年半,啟壇時熱燥氣全散了,剩的都是綿勁兒。”他泡出一杯茶湯,紅艷透亮的茶水剛碰到杯沿,香氣就漫開了。

一城高山薈精華 一步一景品農香——從湖南(城步)高山農業博覽會看農業躍升之路_fororder_3

城步峒茶基地 供圖 城步融媒體中心

  “傳統工藝搭著現代設備,去年光峒茶就賣了3000多萬。”制茶師傅道出了茶香背後的秘訣。在加工車間茶葉要過八道關:攤青、萎凋、搖青、結塊、發酵、烘乾、炒制、提香,最後封進陶壇。“壇口一開,滿屋子都是陳香。”師傅回憶,去年有個廣東客商喝了一口,當場訂了200壇。“他説這茶裏有‘時光的味道’。”

  竹香,是創新焐出來的。該縣茅坪鎮土橋村的竹林裏,溪水邊的廠房轟隆隆響。湖南南山金竹生態有限公司的李然,現在能把竹子變成餐盒、竹簾、工藝品,年消耗南竹200萬根,産值超3億元。村裏的老竹農沒想到,砍了一輩子的竹子,現在能靠竹子住上新房、開上新車、供孫子上大學。

  創新賦能:從傳統種養到“智慧興農”

  高山農博會的“高山農業發展交流會”上,專家們的討論很熱烈:“城步的厲,在於把傳統農業玩出了新花樣。”這話,蔣坊鄉的張大哥最有體會。

  張大哥的延季蔬菜基地裏,滴灌帶像細蛇一樣繞著菜畦,智慧感測器埋在土裏。“以前種菜靠天,現在靠‘智慧大腦’。”張大哥點開手機APP,土壤濕度、養分含量一目了然。“缺水了它提醒,缺肥了它報警,去年産量漲了三成,化肥還少用了一半。”基地裏用的液體生物有機肥,是跟湖南省農科院合作研發的。“施到地裏,菜長得壯,口感還好。”

  奶業的創新更實在。羴牧科技的奶山羊AI專家系統,24小時盯著羊圈:羊生病了,系統會報警;該喂食了,自動投料機就啟動。“以前養十隻羊要兩個人,現在一百隻羊一個人就夠。”牧場主説,去年他家增收了三成。“疫病少了,羊奶品質高了,收購價也漲了。”

  品牌要打響,還得靠“新渠道”。高山農博會的電商直播區,“紅薯妹”劉星正舉著茶罐跟網友互動:“家人們看過來,這茶産自海拔800米的高山,喝一口回甘半天!”她身後的電子屏里正播放著茶農採茶的視頻。

  科技給産業賦能,在城步不是一句空話。用智慧設備破解傳統種養痛點,用電商渠道打通産銷堵點,讓老産業長出新翅膀——這正是城步農業躍升的第二個答案。

  融合發展:從單一生産到價值倍增

  高山農博會發佈的《城步高山農旅融合觀光體驗地圖》,成了遊客們的“寶貝”。

  地圖上,5條精品線路把乳業基地、高山茶園、蜂蜜工坊、果蔬採摘園串在一起,包含苗家山歌表演、峒茶製作體驗等。“拿著這張圖,能玩遍城步,還能把新鮮特産帶回家。”來自長沙的遊客王女士,當場就訂了第二天的茶園採摘遊。

  城步人算得明白:高山農業的價值,不止于“吃”,更在於“玩”和“體驗”。這正是城步農業躍升的第三個答案——“融合拓價值邊界”。

  該縣丹口鎮桃林村的春天,是粉色的。醉美桃花節一辦,遊客就從四面八方來,村裏的50家農家樂,家家滿座。苗家樂老闆陽光略,從2005年擺八仙桌開始,到2015年蓋起新樓,餐桌從8張增到20張。“以前村裏窮,年輕人都出去打工。”陽光略端著苗家臘肉。“現在每天20台大巴車往這跑,村民們賣土特産、當導遊,人人有事做,個個有錢賺。”

  文化是最好的“粘合劑”。城步是“中國山歌之鄉”,每年農曆六月六的“山歌節”,是苗鄉人的盛會。2023年7月,首屆湖南(城步)高山農博會跟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節搭了臺,苗族歌王楊光清的歌聲,在博覽會展區裏回蕩。70多歲的楊先生,唱了一輩子山歌,現在他的徒弟有上百人。“把山歌跟農業結合,既能讓更多人聽山歌,也能讓更多人知道城步的好産品。”楊先生説,農博會期間,不少遊客因為聽了山歌,特意去買了峒茶和蜂蜜。

  暮色漸深,農博會的展館裏還是人來人往。南山牧業的展臺前,工作人員還在給客商介紹鮮奶的保質期;峒茶體驗區,廣東茶商正跟廠家簽合同;電商直播區,“紅薯妹”的聲音依舊響亮……

  這場盛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城步農業的現在,也映出了未來。從“九山半水”的資源困局,到“五香傾城”的産業崛起,城步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高山農業發展新路,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了“城步樣板”。(文 莫傑 陽望春 李典雄 吳小艷)

編輯:周雨晴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