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漫過津南大地,53畝巨型稻田畫在小站鎮會館村的田野間鋪展,這幅“大地藝術”不僅是津南區2025年“‘農’墨重彩促振興”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的生動注腳,更折射出天津三農建設的壯闊圖景。從一粒小站稻的全産業鏈升級,到一個示範村的多元振興路徑,再到一片鄉村旅遊的生態富民實踐,天津正以“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筆,書寫著農業現代化的時代答卷。

津南區小站稻稻田畫 天津市委網信辦供圖
全産業鏈賦能“一粒米”的價值再躍升
河北區供銷向前進食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小站稻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已帶動周邊多個村莊發展優質稻米種植。
從天津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的多機輕碾加工技術,到供銷向前進牛奶麵包公司臻選旗艦店的終端銷售,小站稻已從單一糧食産品,延伸出“種植—加工—物流—銷售—文創”的全價值鏈,2024年“津農精品”品牌總數達225個,年銷售額連續兩年突破100億元,“好米出天津”的名片愈發鮮亮。
示範引領:鄉村振興書寫“和美天津”新答卷
北辰區青光村通過“黨建引領+農文旅商融合”,走出了一條組織振興帶動全面振興的路徑。津南區雙橋河鎮孫莊子村村口改造竣工,道路硬化、綠化升級等讓村容煥新。村內沽畔樂耕農場育苗大棚綠意盎然,露營區、垂釣區相映成趣,“沽水・孫莊”假日開放多元體驗。雙橋河鎮以精細規劃繪就“四季有景、産業聯動”圖景,孫莊子村人居改善與産業振興並行,成為天津農村産業振興生動縮影。
自2021年天津啟動鄉村振興示範村創建以來,已累計認定85個示範村,總結出“黨支部+合作社+企業”“休閒旅遊+商貿發展”等多種發展模式,每個村莊都在用獨特的實踐,詮釋著“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深刻內涵。

津南區雙橋河鎮“沽水・孫莊”景區 天津市委網信辦供圖
産業振興促鄉村“造血”能力提升
2021年以來,為提升小站稻産業競爭力,天津“小站稻”之鄉——津南區北閘口鎮正營村“兩委”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成立正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培育“金稻919”“津源U99”等優質稻種。該村種植的“盈躍”牌小站稻被認證為“津農精品”,村民分紅大幅提高。此外,村裏還打造特色鄉村振興展覽館,借助電商拓寬銷路;設立專項資金關愛老人、激勵學子,有效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津南區北閘口鎮正營村糧食收儲現場 天津市委網信辦供圖
人才與文化振興為鄉村注入“靈魂”
人才賦能與文化振興同向發力,為鄉村振興注入獨特“靈魂”。在寶坻區趙家灣村,“五星村”的牌匾懸挂在村委會最顯眼的位置,村“兩委”班子推行“黨員聯戶包保機制”,每年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百餘件,“幸福趙家灣”積分制讓村民自治有了量化標準。
津南區西小站村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重塑軍民情·我要送軍糧”紅色教育研學基地,年均接待遊客1.1萬人次,年文旅收入25萬餘元,讓紅色基因在鄉村傳承。
天津還注重引育結合匯聚人才力量:從農業致富帶頭人引領産業發展,到科研院校專家量身定制發展方案,再到“新農人”主播通過直播帶貨推廣農産品,人才“軟實力”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農文旅”融合打造“網紅打卡地”
在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不僅打造了巨型稻田畫,還設置了多個打卡點。西青區王穩莊鎮的“稻海直播間”裏,東蘭坨村黨委書記卞洪璐正帶著村民展示傳統編織技藝,身後是180度環繞的稻田畫;薊州區下營鎮不知山鄉宿以“葉子型”建築為特色,用毛石、防腐木打造自然純粹的居住環境;穿芳峪鎮穿芳峪村依託山水資源創建3A級景區,讓遊客在體驗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鄉土文化;寧河區七星島濕地風景區僅用47天完成生態修復,呈現“微縮版七里海濕地”風貌,“五一”運營以來接待遊客10萬人次,“生態+旅遊”的模式讓鄉村煥發新活力。
“體育+鄉村”激活消費新場景
寶坻區潮白河漁生態小鎮的湖邊,全國休閒釣魚公開賽正在激烈進行,6000余名參賽選手角逐的同時,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超2000萬元。這個以“漁文化”為主題的小鎮,全年舉辦商業賽事20余場,參與人數達2萬餘人次,“以賽促遊”的模式讓鄉村成為體育愛好者的樂園。
“歡樂東麗湖”“寧河七里海”半程馬拉松吸引京津冀、江浙滬跑者參賽,村超、村BA、農民廣場舞大賽匯集300支隊伍、3500名運動員,“體育賽事+鄉村非遺集市+津農精品展銷”的組合,讓鄉村旅遊從“觀光型”向“體驗型”轉變。
京津冀協同拓展旅遊新空間
天津市鄉村休閒旅遊協會的辦公室裏,京津冀休閒農業旅遊精品線路的地圖鋪滿桌面——131條線路串聯起三地的特色鄉村、農業園區、民俗景點,讓“一小時生活圈”變成“一小時旅遊圈”。
天津與北京、河北簽署京津冀休閒農業戰略合作協議,舉辦協同發展論壇,推動三地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京津保鄉居民宿産業聯盟的成立,為鄉居民宿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天津市鄉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梳理2200間閒置農房,打造“天津院子”系列産品,推出“津趣研學遊”“津味民俗遊”等5大主題16條精品線路,全年引流10萬人次;“水韻西青 入畫楊柳”海河遊船航線、薊州特色列車的開通,更打通了城鄉旅遊的“最後一公里”,讓京津冀遊客在天津鄉村感受“不一樣的鄉土風情”。(文 天津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