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續崖州 文化交響跨山海
來源:海南日報  |  2025-10-23 11:13:14

  原標題:專家學者齊聚鹿城,共話崖州文化與黃道婆精神 千年文脈續崖州 文化交響跨山海

千年文脈續崖州 文化交響跨山海_fororder_1

  十月二十一日,瓊劇《黃道婆》在人大附中三亞學校展演。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千年文脈續崖州 文化交響跨山海_fororder_2

  三亞崖州古城。(資料圖)

  中華文化,燦若星河。崖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版圖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源遠流長的崖州文化,其研究與弘揚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集各方之智,匯眾人之力。

  海棠灣畔,高朋滿座。10月21日,來自上海和海南兩地、深耕文化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再次相聚三亞,聚焦探討崖州文化與歷史文化名人黃道婆,感悟崖州文脈的“千年厚重”,共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新路,向世界講好三亞故事、海南故事,為自貿港發展注入文化動能,為賡續傳統文化奉獻“海南智慧”。

  一位名人

  中國紡織業先驅黃道婆

  10月21日晚的一場演出或許給出了答案——在2025崖州文化研討會:原創瓊劇《黃道婆》展演的現場,坐滿了來自瓊滬兩地的觀眾,掌聲雷動,不絕於耳。

  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中國紡織業的先驅黃道婆。

  崖州文化研討會已連續舉辦三屆,而這次研討會也首次將“主角”給到了個人——黃道婆,可見黃道婆在崖州文化中的分量之重、群眾心中的熱度之高。

  千年崖州,人傑地靈。黃道婆,這位從崖州走向江南、走向世界的偉大女性,將紡織技藝傳遍天下,成就了“衣被天下”的棉紡織傳奇。

  “黃道婆是教科書中的歷史人物,我們通過舞臺讓她‘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黃道婆精神’。”海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瓊劇《黃道婆》編劇陳渙感言,黃道婆從來不是史書中冰冷的符號,而是一位有溫度、情懷大愛的女性。

  什麼是黃道婆精神?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認為,當時黃道婆從上海來到海南,在一個語言不通、環境不同的地方生活了30多年,離不開海南本土居民的友好相待和包容。崖州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她,還將精湛的棉紡技藝傾囊相授,讓她在海南感受到了大愛,也讓黃道婆願意將自己的技術無私傳授給其他人,造福人類,詮釋著“他鄉即故鄉,技藝傳天下”的開放與奉獻精神。

  另一層面來説,黃道婆的經歷正是文明互鑒、民族團結的生動縮影,為當下推動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歷史參照。“黃道婆的成就其實是黎漢兩族人民智慧交融的結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光輝典範。”崖州文化研究學者、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民族學院教授陳光良説。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徐匯區徐家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浩傑表示,黃道婆的精神深刻聯結著上海徐匯與海南三亞,兩地應共同攜手,讓這一珍貴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一項技藝

  棉紡織技藝發揚光大

  上海徐匯與海南三亞,因黃道婆這根“棉線”緊緊相連了七百餘年。

  在徐匯華涇鎮,至今流傳著“被更烏泥涇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的記載,而在三亞崖州,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黃道婆30餘年的學藝足跡。“正是在崖州,黃道婆向海南人民習得精妙的紡染織繡技藝,從腰織機的經緯交錯中悟得‘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真諦,成了她日後革新的源頭活水。”宋浩傑介紹。

  彼時的海南棉紡織技藝發展幾何?可以從古籍中窺探一二。

  田兆元介紹,《後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海南出産“廣幅布”作為貢品。南宋趙汝適《諸蕃志》寫道,海南婦人“不事蠶桑,惟織吉貝、花被、縵布、黎幕”,説明海島先民很早就掌握了相關紡織技術。

  “宋代時期,海南島棉紡織技術領先全國。所謂白疊布、棋盤布等,不僅是生活用品,更是紡織藝術品。”田兆元説,這就是黃道婆面對的海南紡織文化背景。

  “‌當時松江一帶雖然已經種植棉花,但棉紡織技術十分落後,就連摘脫棉籽也全部依靠手工。”田兆元説,黃道婆回到家鄉後,將從黎族人民那裏學來的技術推廣到當地,並進行技術革新,才推動了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可以説,三亞是一片孕育了棉紡織革新火種的沃土。”

  從歷史深處走來,如今黃道婆當時學習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成功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教授高澤強認為,“棉紡織技藝是黎錦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們一起努力,將其發揚光大。”

  傳承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客座教授胡文光建議可以大力挖掘黎錦的經濟價值。當前,我國棉紡織産業前景廣闊,而三亞作為短袖服飾的“風尚標”,“可以充分用好氣候、文化等優勢,將黎錦文化融入短袖服飾上,以特色文化賦能産業發展,讓技藝傳承更有意義,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豐收。”

  一城文化

  崖州文化悠久深厚

  “黃道婆是海洋文明基因的文化使者,她的成長、業績和曠世之功離不開海洋文化。”在2025崖州文化研討會上,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著名社會經濟史專家葉顯恩開門見山指出,海洋文明的內涵,不僅是“魚鹽之利,舟楫之便”,更是開放、交流互鑒、進取與創新的精神。而黃道婆,正是這一精神的化身。

  千百年來,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在崖州這片土地上交織,成為崖州文化中璀璨的印記。這份浸潤著山海靈氣與人文智慧的文化結晶,究竟有著怎樣的豐富內涵?

  “在我看來,崖州文化的內涵包含五個方面。”海南省崖州文化研究會會長馮建章介紹,悠久深厚的歷史人文,多元包容的移民文化,獨特豐富的民俗文化,繁榮綿長的海洋文化及貶官文化。

  兩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之所。崖州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古老,更在於它的年輕——它始終在每一個時代找到傳承與創新的平衡。

  當天,海南省典籍整理與研究基地研究員何以端攜新書《何以崖州》亮相研討會,面向海內外研究者發出“邀請函”。

  “這本書的500多頁內容裏,每一頁都藏著‘眾人拾柴’的溫度,是大家共同為崖州文化‘留史’的努力。”《何以崖州》策劃編輯白多希望,《何以崖州》能成為火種,讓更多人關注崖州、研究崖州,讓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讓古老的文化“活”在當下,講好中國故事。這一點,宋浩傑也頗有感觸。

  “今天站在崖州,我愈發深刻地體會到:黃道婆的人生軌跡,是一部文明互鑒、民族交融的史詩。”宋浩傑説。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希望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有越來越多的專家深入挖掘崖州文化的歷史脈絡、精神內核與時代價值。”海南省社科聯相關負責人期待,將學術研究成果與三亞文旅産業發展實際緊密結合,為打造具有崖州特色的文旅品牌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讓崖州文化成為推動三亞文旅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動力。

  崖州,這座承載兩千年歲月的文化古城,正以她的自信與擔當,在自貿港建設的浪潮中,織出一幅更加絢爛的時代錦緞。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傑 李夢楠)

編輯:閆寧鈺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