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遊㵲水 品《福地長歌》一場浸潤五溪大地的“福文化”盛宴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10-28 11:07:18

  夜幕垂落,懷化㵲水河畔燈火次第點亮。

  10月27日晚,第三屆“名評名家湖湘匯”網絡主題活動的百餘名嘉賓登上游船,沉浸式體驗《福地長歌》㵲水夜遊演藝——當遊船如“福舟”般劃破水面,5.2公里的河道上,燈光與水幕交織,一場以“福文化”為魂的視聽盛宴,正將懷化的文化記憶與時代活力娓娓道來。

夜遊㵲水 品《福地長歌》一場浸潤五溪大地的“福文化”盛宴_fororder_1

㵲水河畔 攝影 張蕓禎

  《福地長歌》是懷化借勢湖南省第五屆旅遊發展大會、打造夜遊文旅新地標的核心項目。它以榆樹灣碼頭為起點,串聯榆樹灣、天問島、東盟集三大景區,更以侗族青年阿朗與苗族姑娘錦娘的家族故事為線索,讓“福”從抽象的文化符號,變成有溫度、有脈絡、有傳承的生動敘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遊船行至天問島,水幕上突然浮現屈子行吟的身影,低沉的吟誦伴著㵲水的漣漪擴散,在場嘉賓紛紛屏息。這是《福地長歌》詮釋“福文化”的第一重境界:福源在求索。兩千多年前,屈原涉沅湘、問天地,在五溪大地播下“求索”的種子;如今,這份對真理、對美好的追尋,成為懷化“福文化”的源頭——正如“名評名家”團隊在白天采風時所見溆浦雪峰山的險峻,皆是這份“求索之福”的當代延續。

  遊船緩緩前行,燈光驟變,戰火硝煙的場景在河道兩岸鋪展:通道轉兵時的篝火、芷江受降時的歡呼,通過全息投影與真人演繹交織呈現。阿朗與錦娘的故事在此刻與歷史重疊——他們曾為家國安寧奔走,在絕境中見證“轉兵”的希望,在勝利時感受民族的脊梁。這是“福文化”的第二重深意:福運在擔當。“從通道轉兵的‘絕處逢生’,到芷江受降的‘民族榮光’,懷化的‘福’,從來不是憑空而來,是先輩用熱血護下的安寧。”參與活動的媒體評論員望著水幕感慨道。

  行至東盟集附近,畫面又切換到金黃的稻田:袁隆平院士在安江農校試驗田彎腰研究的身影,與阿朗、錦娘守護稻田的場景交相輝映,“雜交水稻哺育人類”的字幕緩緩浮現。這是“福文化”最質樸的表達:福夢在耕耘。2025年上半年,懷化遊客量突破3173萬人次、旅遊收入近300億元,這份“豐饒之福”的背後,正是五溪兒女像培育雜交水稻一樣,用勤勞澆灌土地、用創新賦能發展。此刻,遊船內的嘉賓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稻浪映燈火”的溫馨畫面——這是屬於懷化的“煙火之福”,也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裏的“溫飽之福”。

  而故事的結尾,鏡頭轉向阿朗與錦娘的後代福妹:她身著工裝,在懷化國際陸港的集裝箱旁忙碌,將家鄉的特産發往東盟各國。“福滿五溪,商通天下”的標語與河道兩岸的現代建築燈光相融,完成了“福文化”的新時代注解:福澤在開放。從“義利相濟”的洪商文化,到如今國際陸港的“通江達海”,懷化的“福”不再局限于一方水土,而是成為連接內外、共享發展的紐帶。“以前覺得‘福’是小家的平安,今晚才懂,懷化的‘福’是家國同頻、是代代相傳。”一位來自北京的網絡大V在朋友圈寫下感悟,配上游船與陸港燈光同框的照片。

夜遊㵲水 品《福地長歌》一場浸潤五溪大地的“福文化”盛宴_fororder_2

《福地長歌》夜遊 攝影 張蕓禎

  當遊船返回榆樹灣碼頭,“把福帶回家”的溫馨提示在廣播中響起,嘉賓們仍意猶未盡。這場《福地長歌》的夜遊,不僅是一次演藝觀賞,更是一場“福文化”的深度溯源——從屈子的“福源”到陸港的“福澤”,從先輩的“擔當”到當代的“耕耘”,懷化將“紅色、民族、稻作、開放”四大文化基因,都藏進了“福”的敘事裏。

  “‘福地懷化,懂你如家’,今晚才算真正讀懂了這句話。”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第三屆“名評名家湖湘匯”以懷化為觀察窗口,《福地長歌》正是這個窗口裏最動人的“文旅答卷”——它讓文化有了溫度,讓發展有了根脈,更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帶著五溪大地的“福運”,繼續見證湖南文旅賦能發展的新故事。(文 張蕓禎 李媛)

編輯:周雨晴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