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湖南報道(記者 周雨晴):起伏的青山靜靜環抱著湖南懷化黔陽古城,舞水河蜿蜒而過,將明清的巷陌、民國的窗欞與今日的煙火氣溫柔串聯。走進南正街一棟老宅,畫家李冰花正俯身案前,筆尖蘸墨,細細勾勒著一幅水墨畫。

李冰花在作畫 攝影 周雨晴
李冰花在古城的西門街巷裡長大。2016年,她選擇留在古城,畫古城。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古城的無數個晨昏暮靄走進了她的畫裏,畫室在南正街,是一處老宅子,取名“冰花畫苑”。
畫古城不難,難的是畫出它的魂。李冰花從身邊的老屋開始畫起,一扇門、一堵墻、一條巷子,慢慢描摹。
第一個古城寫生系列“遇見”于2017年誕生。“那是青蔥的詩意,每次漫步河堤時見到的飛檐和屋角,樹蔭點點,遍佈古城的拱門會不經意地透出一條街,像極了人生的一道道門,當你走過去,遇見另一個自己。”李冰花這樣闡釋自己的畫作。

李冰花筆下的黔陽古城一景 攝影 周雨晴
隨後,她又開始潛心研究古建築的結構,探尋每一扇花窗背後的年代故事。走遍古城七十多條巷子,哪一棟是徽派風格,哪一扇窗融入了西洋元素,李冰花都一清二楚。為了畫好《推開民國的窗》,她前後改了十幾稿。“那不是一扇窗。”她説:“那是一個時代的目光。”
在她心中,最難忘的是為王昌齡詩集配圖的那些日子。站在㵲水河邊,她會想起那位曾在此為官的詩人,想起他筆下“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赤誠,也會聯想到《洛神賦》中“青雲蔽月,流風回雪”的意境。
“那樣的美,不只是文字,是可以用畫筆表現出來的。”李冰花將楚地的山、古城的水、唐詩的韻,統統揉進畫裏。一幅《青山一道同雲雨》,她畫了整整三個月。“不是技術問題。”她輕聲説:“是心境要到。”
今年,李冰花以古城為藍本的《在水之湄》國畫也創作完成,她的“冰花畫苑”也成為此中一景,隱匿于水墨深處,等著遊客尋覓而來。“古城的氣質是歲月靜好,它不悲不喜,包容所有到來的人。”冰花這樣定義腳下的土地。

《在水之湄》 供圖 受訪者
李冰花筆下的黔陽,春有桐花白,秋有晚霞紅;老屋雖斜,根葉相連;青山不語,詩意千年。曾有觀眾在她的畫展留言簿上寫道:“從你的畫裏,我看見了故鄉。”
她站在畫室門口,望著巷子裏來往的身影,目光溫柔。“可你看,青石板還是那樣的青石板,白塔還是那樣的白塔——它們一直在那裏,等著一個懂它的人,把它畫進詩裏。”